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演员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演员新闻《8安娜?维克多洛芙娜?普罗科皮耶娃:拉丽莎?安德森--中...》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09-15  
摘要:杂志社关闭后,拉丽莎不得已踏入了舞蹈行业,因为此时的她实在太缺钱了。瞒着哈尔滨的亲人,拉丽莎从师原皇家剧院芭蕾舞女演员德罗兹多娃 明星,时而出现在轻喜剧中,时而出现在大型芭蕾舞剧中。 在上海的文化工作室并不多,"邱拉耶夫卡"归属于亚历山大·帕尔卡乌的《星期三》社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拉丽莎•安德森——中国的俄罗斯诗人缪斯

诗人阿穆尔信息通讯社记者

安娜·维克多洛芙娜·普罗科皮耶娃

8安娜?维克多洛芙娜?普罗科皮耶娃:拉丽莎?安德森--中...

安娜·维克多洛芙娜·普罗科皮耶娃

  拉丽莎·安德森是位迷人的舞蹈家和诗人,在哈尔滨和上海的文学界被誉为缪斯,曾经定居在远东和中国的拉丽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总是能给身边的人营造出令人兴奋和励志的氛围。二十世纪前半叶,从俄罗斯移居到中国的那一代人都亲切地称她为“可的白果树”,“丽莎·乔宫多”,“索尔维格”,“悲伤的花”。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拉丽莎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我们的诗人”。在中国城市的生活能够使拉丽莎更加积极地从事文学创作,她并没有因身处异乡而丢掉自己与生俱来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哲学思维方式,减弱对身边所发生事物的敏感度。

  诗人生平:

  拉丽莎·安德森是俄罗斯炮兵军官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安德森的女儿,1911年2月25日出生于哈巴罗夫斯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她的父亲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去了前线,那时拉丽萨还很小。几个月后,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被俘,1918年被释放。尽管时局动荡,拉丽萨的父亲还是回到了家乡——哈巴罗夫斯克,1920年拉丽萨全家搬到了海参崴。拉丽莎·安德森的父亲在海参崴的哈巴罗夫斯克穆拉维耶夫-阿穆尔伯爵中学找到了一份教英语的工作。起初,安德森一家不得不住在停靠于铁路备用线的车厢里,后来给他们分配了一套俄罗斯岛上的军营住房。1922年10月,安德森一家随海军少将Г.К.斯塔克的队伍离开海参崴来到中国,并定居在哈尔滨。

  那时候的哈尔滨通常被称为“中国俄罗斯文化的绿洲”,还被称为“俄罗斯城”,同时也是一座充满“文化机遇”的城市。战争结束了,起初拉丽莎的父亲没有马上找到工作,后来他在中东铁路管理局找到了一份会计师的工作,并租到了房子。拉丽莎在奥克萨科夫斯卡娅私立中学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随后她加入了花园街的基督教青年联盟。当时诗人А. А.阿恰伊尔是该联盟秘书长。从1925年起,基督教青年联盟着手组建俄罗斯中学,学校经常举行名为《绿灯之夜》的诗歌创作活动。阿恰伊尔读到格列比翁希科夫写的《邱拉耶夫兄弟》一书后受启发,决定成立“青年邱拉耶夫卡”文学社团(以下简称为邱拉耶夫卡)。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都可以参加该社团的活动。文学社团“邱拉耶夫卡”丰富了哈尔滨的文学生活,组织了对外和对内的诗会(“诗歌星期五”),参加聚会的有词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和语言学家。

  1928年拉丽莎在《Х.С.М.Л.杂志》发表了关于“青年邱拉耶夫卡”的诗作,随后在著名的远东杂志《界限》也发表了该作品。从1932年起,“邱拉耶夫卡”文学社团有了自己的报纸《青年邱拉耶夫卡报》。最初,该报为哈尔滨日报的副刊(2页),半年后作为8页的独立出版物开始公开发行。随即“邱拉耶夫卡”文学社团的诗人们发表和出版了4部诗集:《云梯》《杜香》《河湾》和《七个》。1931年出版的«七个»收纳了拉丽莎的《苹果树花开》《天的记忆》和《摇篮曲》三篇作品。

  一段时间后,文学小组《回声》发展成为受人尊敬的文学工作室,在这里积极地进行着文学创作工作,对工作室成员的新作进行诵读和批评分析。

  一段时间后,文学小组《嗓音》扩展为令人尊敬的文学工作室,在那里创作工作蒸蒸日上。工作室组织对成员的作品阅读,还进行批评性的分析。同一起积极从事诗歌创作的还有诗人尼古拉·基奇、米哈伊尔·沃林、利基亚·哈尹德洛娃、尼古拉·谢果列夫等。随后加入到工作室的有新步入诗坛的谢尔盖·谢尔金、格奥尔基奇·格拉宁、维克多利娅·杨科夫斯卡娅等人。此外,像阿尔谢尼·涅斯梅罗夫、夫谢沃洛特·伊万诺夫、维克多·彼得罗夫这些资历深厚的作家也经常光顾该工作室。为了讨论工作室成员的作品,工作室还加入了大量诗歌理论的研究。

  1930年,“邱拉耶夫卡”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并开始走出中国的界限。1934年,“邱拉耶夫卡”开始在法国巴黎产生强烈的反响。上世纪30年代中期,大部分工作室的作家移居到了上海。在奥利嘉·斯科比秦科和维克多·彼得罗夫的努力下,“上海邱拉耶夫卡”文学社团诞生了。

  1933年拉丽莎来到了上海,住在朋友扬科夫斯基亲戚基奇金娜家开的公寓里。起初,拉丽莎在《探照灯》杂志社作秘书,并在杂志开辟了《女性》诗歌专栏。杂志社关闭后,拉丽莎不得已踏入了舞蹈行业,因为此时的她实在太缺钱了。瞒着哈尔滨的亲人,拉丽莎从师原皇家剧院芭蕾舞女演员德罗兹多娃,并进入了著名的萨克利斯基剧组。1936年拉丽莎首次随剧组赴日本演出,后因母亲病重她不得不返回哈尔滨。舞蹈是唯一的赚钱机会,为此,拉丽莎开始在有歌舞表演的夜总会、餐馆、马迭尔宾馆等场所进行演出。

  1938年春,拉丽莎被邀请加入《哈尔滨》剧组,并随剧组在日本进行长期巡回演出。母亲去世了,哈尔滨的政治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于是1940年拉丽莎再次从哈尔滨来到了上海。

  早在1933年,拉丽莎就和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诗人亚历山大·威尔金斯基相识。亚历山大·威尔金斯基强烈建议拉丽莎出版自己的诗集,1940年诗集《巡回人间牧场》问世,可以说,这是拉丽莎·安德森在世时出版的唯一一部诗集。

  由于生活窘迫,拉丽莎不得已将自己挚爱的事业——诗歌创作放到第二位,她只能继续通过在剧院和俱乐部演出来赚钱,有时候她也靠教俄语赚点生活费。用克鲁森施滕的话来说,拉丽莎终日奔波在诗歌创作和舞蹈之间,她在15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是远东舞台上的明星,时而出现在轻喜剧中,时而出现在大型芭蕾舞剧中。

  在上海的文化工作室并不多,“邱拉耶夫卡”归属于亚历山大·帕尔卡乌的《星期三》社团。后来这些哈尔滨人决定再次在星期五聚会,阅读探讨自己的诗作,他们来到音乐家阿列克·隆德斯特列姆家的车库朗读诗作。

  50年代末,拉丽莎嫁给了船运公司助理法国人莫里斯·谢兹。莫里斯·谢兹的工作要求他要有3年时间在亚洲出差,因此拉丽莎随丈夫去了印度。1960年拉丽莎的丈夫接到了吉布提(非洲)工作的任命,她就随丈夫去了非洲,并在那里生活了3年多的时间。而后,她在马赛的父亲病重,她就在那儿陪伴父亲度过了他的最后时光。

  从非洲回来半年后,拉丽莎的丈夫又接到了新的任命,于是夫妻二人在中印半岛的西贡工作生活了3年(1964-1966)。1967——1970年莫里斯·谢兹在塔希提岛出差,这是他最后一次长时间在外,而正是在这里拉丽莎重拾了她的创作。对当地自然风光的迷恋是她重拾诗歌创作的原因之一。拉丽莎有幸在塔希提岛结识了苏联诗人叶甫根尼·叶甫杜申科,这次相识给双方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后来,叶甫根尼·叶甫杜申科还专门为拉丽莎写了一篇随笔《塔希提岛上的女人》并献给了拉丽莎,随笔中描写了拉丽莎无与伦比的美丽:可以与费雯丽相媲美(不是《乱世佳人》中费雯丽的形象,而是费雯丽在《魂断蓝桥》中的形象)。在塔希提岛的两年时光使拉丽莎回归了到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中。

  丈夫退休后,拉丽莎重新回到了俄侨的文化圈。随后,她又几次搬迁,最后定居在法国的小村庄(Моншо),并在那里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在法国,拉丽莎重新与文化届的友人建立了书信往来,再一次开始了自己创作生活,并把作品通过电台播出。拉丽莎已经习惯了在法国的偏远地区生活,在那里她栽种白桦树、结识新朋友、上瑜伽课。俄罗斯友人也经常来拜访她。拉丽莎常常想起她的出生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在与老友伊万诺夫的通信中,她常常问道“我的哈巴罗夫斯克怎么样了?我的阿穆尔怎么样?”

  2006年在俄罗斯出版了拉丽莎的作品全集《孤影桥头》,其中包括诗歌、回忆录和书信。拉丽莎的一生充满了色彩,最终在法国勒皮去世,享年102岁。

  安娜•维克多洛芙娜•普罗科皮耶娃(英文名:PROKOPYEVA/ANNA)

  诗人,1990年生人,毕业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

  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和文集,以笔名安娜•涅兹维塔耶娃在俄罗斯诗歌在线网站开设主页,发布诗歌作品340首。(http://www.stihi.ru/avtor/andabanda ) 。

  自2008年起在“阿穆尔地区”和“阿穆尔”文集发表作品。

  安娜•维克多洛芙娜现居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是阿穆尔信息通讯社“AmurInfo”记者。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