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演员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演员新闻《爵士伊恩·麥凯伦:至今我对人本身充满了好奇》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09-21  
摘要:当然辛格导演希望自己的《X战警》不仅是动作片演员和类型片演员就填满整部电影,比如从百老汇的后台找回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爵士和伊恩·麦凯伦爵士这对舞台上的重量级老戏骨。麦凯伦回忆说,虽然当时自己的空当也只有三周半的时间,但辛格对于电影的解释仍旧打动了他-变种人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时空旅行”的话题其实来自他刚刚主演的《X战警,逆转未来》,作为好莱坞最大制作的系列电影之一,仍旧是休·杰克曼詹妮弗·劳伦斯、哈里·贝瑞等一线云集的演员阵容,仍旧是那个诞生在黑人争取民权运动最激烈的美国60年代,并且迄今销售量逾75亿册的畅销漫画故事,以及愈发宏大壮观的3D视觉特效场面。最新一部《X战警:逆转未来》的卖点之一是回到过去的时空旅行,据说导演布莱恩·辛格是科学派科幻作者,还因此研究了另一宇宙理论和玄理论,又专程拜访请教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当然辛格导演希望自己的《X战警》不仅是动作片演员和类型片演员就填满整部电影,比如从百老汇的后台找回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爵士和伊恩·麦凯伦爵士这对舞台上的重量级老戏骨。麦凯伦回忆说,虽然当时自己的空当也只有三周半的时间,但辛格对于电影的解释仍旧打动了他—变种人所面对的灭顶之灾是一场有关公民权利的斗争。“的确,他们必须得学会骄傲地正视自己的身份,勇敢地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使得我想到了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波澜往昔。”迈凯伦说。

  麦凯伦扮演的仍旧是万磁王。从2000年第一部《X战警,第一战》中第一次出演这个角色,直到2006年的第三部《最后一战》与万磁王告别,在麦凯伦眼里,万磁王像是个老朋友般的存在—他充满良知,有无比悲伤的过往,这些不幸使他拥有了超人的本领,但他的狂暴情绪却使他总和变种人的社会格格不入。麦凯伦很喜欢《逆转未来》里为了赢得变种人生存权利,万磁王开始与自己的昔日敌手们联合作战的故事,尤其是电影里那身有型的黑色西装,“看上去多像是一个很酷的商人”。

  即便是刚从这样一场严肃而又盛大的时空之旅归来,麦凯伦还是觉得时空旅行是应该发生在电影里的事情,关于过去,他并不觉得存在怎样值得发生的改变。“事实上我如此享受我自己每一天一分钟构成的当下,舞台上就把每一分每一秒都交给角色,毫无保留,所以我的职业生涯是没有任何遗憾的。”他说。

  永远热情、永远坦率,并且保持年轻的内心,这是麦凯伦的当下。也因如导演布莱恩·辛格那种永远散发热度的美国精神,会成为吸他去好莱坞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在华盛顿的白宫招待晚宴上,我和布莱恩都在那里,我们学着其他政治家的样子吃东西,可想而知那是有点无聊的情景。布莱恩和我说:‘我们不该跟主人打个招呼么?’于是他远远地就对奥巴马挥舞着手臂说:‘Hi!’奥巴马很热情地挥舞着手臂回应:‘Hi!’我看着这一切不知所措,奥巴马就指向我举杯说:‘伟大的演员!’我端起酒杯点头致意,心里焦急地考虑自己是不是该站起来行礼,可每个人都像在家里吃饭那样自在地坐着,没有谁站起来。”

  麦凯伦说,无论是“霍比特人系列”、“指环王系列”里的甘道夫,还是“X战警系列”里的万磁王,恰恰要感谢这些覆盖了全球每个角落的好莱坞电影,使得全世界的人都熟识了自己的脸孔。

  “毫不谦虚地说,我有数量惊人的‘粉丝’,也可能因此我就有点沉迷互联网了。事实上我对公众的概念很好奇,我常常在想他们究竟为什么要去看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一出戏剧,你究竟能不能左右这种自发的选择。对我来说,这种好奇是我自己对这个世界和人的好奇心的一部分,所以互联网是再现实不过的工具。”

  心底的莎士比亚

  但麦凯伦毫不讳言自己从没有真正读完任何一本《指环王》小说,抑或是《X战警》漫画。“这些内容即使读过也无法纳入我的头脑。我出生在1939年,在英格兰的北部,伦敦城的远郊,因此实际上整个战争期我们算比较安全的一部分人,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是为了躲避那些爆炸,我被父母安排在一张金属板子下睡觉,家里的窗户都贴上了黑胶布,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整天都被关在漆黑的地下室里。每个人的阅读经历是与个人历史紧密相连的,魔幻故事和漫画英雄从来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恐惧足以冻僵灵魂。”

  幸运的是父母极尽所能用戏剧为麦凯伦营造出心灵庇护所。哪怕还是战时,热戏剧的母亲利用有限的外出机会带只有3岁大的麦凯伦去曼彻斯特歌剧院看《彼得·潘》,9岁那年圣诞节的礼物是来自波洛克玩具戏院(Pollocks Toy Theatres)销售的维多利亚时代剧院模型,还有《灰姑娘》和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哈姆雷特》的海报。12岁,麦凯伦最初接触到莎士比亚,先是看作为戏剧爱好者的姐姐的排练,再研读了全部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所以就像是在心里种下了种子。莎士比亚故事确实可以去照应这以后的每一个舞台和银幕故事。莎士比亚肩膀上有所有的故事,这是因为莎士比亚把讲故事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如此热情,如此细致入微,如此丰富,更重要的是读莎士比亚能理解更多的故事。《指环王》也是很棒的史诗电影不是么?人们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冒险。即便《X战警》看上去很难和莎士比亚联结在一起,但是我们真的完全换了讲故事的方式了么?也未必。在我看来,《X战警》是一种社会绝大多数被操纵和被控制者所面对的自由和服从的两难,其实是莎士比亚非常愿意去讨论的戏剧话题之一,莎士比亚很政治。”

  麦凯伦说,中学时代,他已经是伦敦青年戏剧界声名鹊起的明星,当时他所就读的博顿公学,拥有伦敦最活跃的青年剧院“博顿剧院”。在那里他在《二僧传》(Firar Bacon and Firar Bungay)里扮演玛格丽特,在《亨利五世》里扮演哈尔王子,1958年他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没有人来,没有人走,没有任何发生》,评论的正是贝克特《等待戈多》—他认为,贝克特的悲观主义不是死亡而是生存,人的尊严如何随绝望的蔓延而溃退。

  凭借戏剧特长,18岁时麦凯伦开始以全奖奖学金就读于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但我仍旧觉得自己无知且愚蠢。我想要成为最耀眼的一分子,但事实上我什么都不是。当时的剑桥有太多厉害的年轻人彼得·库克(Peter Cook)还没毕业就已经有两部喜剧在伦敦上演,还有同学已经上了大卫·弗罗斯特(David Frost,原BBC著名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节目。我一无是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演。”

  麦凯伦说,甚至大学三年级,他的英语成绩只有2∶2,导师留在他成绩手册上的赞誉都是围绕他的文质彬彬和井井有条。多年后他的剑桥校友,著名演员克莱夫·斯威夫特(Clive Swift)曾在电视节目里说:“你知道我们从来没想过,伊恩能成为如此伟大的演员,因为他曾是如此沉默。对舞台非常热忱,但自我世界却非常封闭,没有女朋友,甚至谈起自己家人也是用那种调侃玩笑的语气。”

  一夜成名的故事也从来没发生在麦凯伦的身上。从60年代初开始正式登台英国皇家国家剧场,直到1965年在《无事生非》里获得重要角色,伦敦剧评界花了10年时间才注意到这个来自剑桥的年轻人。

  这之后,1969年在《爱德华二世》中饰演爱德华二世,1971年在《哈姆雷特》中饰演哈姆雷特,在全英国以及欧洲范围的巡回演出备受赞誉。1974年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排演的《浮士德博士》中演浮士德,在爱丁堡戏剧节上备受好评,1976年又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的《罗密欧朱丽叶》中演罗密欧,接下来《冬天的故事》、《麦克白》、《炼金师》、《三相助》、《科里奥拉努斯》、《樱桃园》、《赛罗》,麦凯伦成为英美戏剧舞台上最活跃的年轻演员之一,英国的劳伦斯·奥利弗奖、标准晚报奖、美国托尼奖的最佳男演员等荣誉纷至沓来。就在戏剧演绎生涯蒸蒸日上的80年代末,麦凯伦却极为个人化地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事业危机。“演戏究竟是不是一种端庄而荣耀的生活方式,或者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一次电视采访里麦凯伦不禁问道,“打扮妥当后跑到大家面前,又是炫耀又是假装地怎么能说这是个成年人的行为呢?”

  独角戏

  最终是1987年为英国特伦斯·希金斯基金会的筹款义演把麦凯伦唤回了舞台。特伦斯·希金斯是1983年英国第一例艾滋病死亡病人的名字,以此命名的基金会致力于推广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著名的麦凯伦“莎士比亚独角戏”就是从募捐义演开始的。

  麦凯伦的首场义演,至今是伦敦剧评人津津乐道的回忆。那是个周末的晚上,麦凯伦和往常一样在大家的鼓掌声中跳上前台,但这一次他没有化妆,甚至只穿着平常衣服,幸好几句标志般的台词就足以让观众心领神会了。“战神气概的亨利五世”已拉开序幕,但观众还来不及将思绪沉浸在老国王的豪情之中,麦凯伦便已将表演转移到奎克莉夫人(Mistress Quickly,莎士比亚笔下的妓女)上,转而又是法斯塔夫(Falstaff,《亨利四世》中的风流骑士),并且如是再三,他甚至一人同时扮演了罗密欧和朱丽,却紧接着又是《麦克白》里的“明天,以及明天,以及明天”。没有任何时间坐标的舞台上唯一存在的是麦凯伦和笼罩着他的那一小片灯光,哈姆雷特、约翰王、里尔、罗密欧、麦克白、奥赛罗等等莎翁笔下的经典人物却一个接着一个地从那盏孤灯里走了出来

  麦凯伦的独角戏于是成了伦敦城里最热门的演出。就在为期11周的义演中,麦凯伦受邀参加了一档三频道的文化广播节目—“第三只耳朵”(Third ear),那期节目的讨论内容恰恰是《星期日电讯报》上一则有关同性恋族群的社论,最终麦凯伦被主持人将同性恋人群指代为宾格他们(them)而触怒:“好吧,我们还是不要在抽象界里谈论这件事了,也不要去谈论‘他们’,让我们谈谈我!”一语震惊了整个伦敦。

  麦凯伦说,他的出柜新闻于是成为全城文化娱乐新闻的头版头条。但令人意外的是,反而有更多人为了他的莎士比亚独角戏而涌入戏院,出柜并没有毁了他的演艺生涯,甚至令他自己也惊诧不已的是,1991年新年,他成为获得女王骑士册封的年度荣誉人物之一。麦凯伦回忆说,当时是既欣喜又忐忑地接下这个备受争议的荣誉。“在当时那真是一件政治大事件德里克·贾曼公开发表声明说,今后人们会说,瞧托利党也不是太坏,他们不是真的那么反对同性恋,你看他们都给了麦凯伦一个骑士荣誉。‘伊恩,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接受这个荣誉,它蔑视你。’但安东尼·谢尔(Antony Sher)马上回应:‘这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得诚实而体面的权利。"

  《理查三世

  同年,伊恩·麦凯伦和他的《理查三世》在大不列颠皇家剧院开始上演,并且巡演了整个英国及巴西、日本、欧洲和纽约旧金山等地,经历了150场的演出后,最终在洛杉矶落下帷幕,这是足以载入英国戏剧历史的盛景之一。

  “每次演出落下帷幕都使人无限怅惘,你知道从此后只有眼前这些观众脑子里渐渐逝去的碎片才拼得起这个晚上,150场的演出后,我仍能感到自己对这部戏的热情。因为我们最后的演出是在洛杉矶,好莱坞山的脚下,我还清楚记得理查德·埃尔(英国皇家国家剧院的导演)怎么挤眉弄眼地和我说,你真的要把《理查三世》搬上银幕,那么你首先要做的是自己来写剧本。他知道我一定是鲁莽地去接受这个挑战。”

  麦凯伦的《理查三世》迄今也是莎士比亚改编电影的经典作之一。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经写道:“这是一部具有可怕吸引力的电影,麦凯伦占据在影片中就像是一只毒蜘蛛盘踞在自己的网上,他出演莎士比亚笔下最混蛋的角色之一,竟也能使得我们动了一丝恻隐之心,没人能够如此罪恶,并且又清醒自知,他的罪恶反而恐怖切近而又充满了观赏性。”

  麦凯伦告诉本刊,事实上的理查三世,格洛斯特(Gloucester)公爵,是在1483年加冕,他有怎样的人格或者当时在怎样的情境下得以成为国王,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也还是一个待解之谜。在15世纪中期的战争中,理查支持了自己的长兄爱德华登上王位,并且在爱德华四世在位期间,理查保持着自己的忠心,直到爱德华死去,他13岁的儿子继承王位,而理查就成为辅佐年幼国王的护国公,但仅仅两个月时间,爱德华五世以及他更加年幼的只有9岁大的弟弟便惊人地失踪了,流言说两位王子是被囚禁在伦敦塔里被他们的叔叔毒死的,这就是著名的“塔中王子”的传说。理查因此加冕,史称为理查三世,但仅两年后在与亨利·里士满叛军的作战中被叛军杀死。至少是从都铎王朝历史学家的角度,理查三世是魔鬼一样的存在,所以他的外貌也丑陋得惊人,两边肩膀的高低相差很远,严重驼背,扭曲的面孔。

  “但是事实上,如果莎士比亚完全同意都铎王朝史学家们的观点,那么他便不会给这个剧本起名为’悲剧’,我想莎士比亚想要完成的正是让观众能摆脱所谓的历史真相,专注在故事中,最大限度地使得故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产生关联。这也是我改编和表演的核心,你总是要尽力地去呈现那个角色,使之成为一个非常扎实的形象,就算是一个杀人无数、罪孽深重的罪人,一个生性残忍又野心澎湃的人,也仍旧不能说我只是去演一个魔鬼。什么是魔鬼?我从不相信有恶魔这回事,可能是恶魔般的行为,但真的有与生俱来的恶魔么?我总是怀疑的。我想要去找找究竟什么使得这个人这样恶,又是什么使得这个人可以有如此的善,我总是希望找到这个部分,把这部分扎实地呈现在我所演的角色中。这也是我基本的好奇心,我人生的兴趣点,我至今对人的本身充满好奇。”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要把理查三世的故事拉近到20世纪

  麦凯伦:很实际的好处是莎士比亚的剧本里的那张人物介绍表上是一列长长的名单,并且不仅是故弄玄虚之物,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世俗联系、权力之争中的敌友关系,都排布在这个名单中。但是莎士比亚的年代过去很久,我们当代人已经很难从三四百年前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去分辨哪些人是皇室,哪些人是贵族,哪些人是政客、军人、公务员或者只是平民。演那个年代,男人们无不头戴大软帽身穿紧身裤,所以将时间拉近,仅仅从人物的穿着,就可以分辨清楚人物的身份。

  并且把时间锁定在30年代的欧洲,我自觉也是非常说得清情理的。首先我自己来自那个年代,我知道那个年代里,专制暴虐的独裁政权如何疯狂地横扫整个世界,如果说有一个理查三世那样的人将要成为整个英国的领袖也是极其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你用一生演莎士比亚故事,你觉得我们一遍遍地去重新演绎和观看莎士比亚戏剧最终意义是什么?

  麦凯伦:是莎士比亚的生命力。我曾经造访一所洛杉矶的小学,给那里高年级的同学讲莎士比亚,那些孩子只有9岁到11岁。因为那个班上的孩子们中有近三分之一并不是成长在英语环境里,他们的父母是移民,所以老师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把莎士比亚戏剧分成一段段的段落,让孩子们试着去朗读甚至表演。作为英语课程的一部分,孩子们很快爱上了莎士比亚,更有趣的是,因此这个班的孩子们对于英语的理解力进步惊人,成了全美国小学生的典范。我想这就是莎士比亚的魅力,莎士比亚的戏剧永远是活的,不管你去聆听、默默诵读,还是表演朗诵,你都能感觉到其中的巨大生命力。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一生不断质疑表演和戏剧的意义,但是如今仍旧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到今天你觉得戏剧和剧院对你意味着什么?

  麦凯伦:仍旧是我小时候对剧院的感受,困难时期,战争时期,那些比较不美好的情形中,剧院是对人们再好不过的安慰。2001年我和海伦·米勒在百老汇做《死亡之舞》,那是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作品,是一部非常晦涩抽象的戏剧,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其中。接着就发生了“9·11”事件,最糟糕的日子里整个曼哈顿就像是一座孤岛,死亡和恐怖笼罩了那里。当时很多剧院都关门了,但我们很坚决要继续演出,结果那部本来冷门晦涩的剧成了城里一票难求的大事,我懂得他们怎么想,剧院使得他们觉得生活还能继续,前面还有未来,这就是我年幼时候的感受。

  X战警,逆转未来

  “我希望有机会告诉年轻时的自己,你是真的富有魅力。我很希望自己从很年轻的时候就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时空旅行”真的发生,麦凯伦(Sir Ian MacKellen)说自己想改变的事情有限,唯独这一句话想要说给年轻时的自己。

  伊恩·麦凯伦( 左)、迈克尔·法斯宾德(中)和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爵士在《X战警》中分饰主要角色

  “时空旅行”的话题其实来自他刚刚主演的《X战警,逆转未来》,作为好莱坞最大制作的系列电影之一,仍旧是休·杰克曼、詹妮弗·劳伦斯、哈里·贝瑞等一线云集的演员阵容,仍旧是那个诞生在黑人争取民权运动最激烈的美国60年代,并且迄今销售量逾75亿册的畅销漫画故事,以及愈发宏大壮观的3D视觉特效场面。最新一部《X战警:逆转未来》的卖点之一是回到过去的时空旅行,据说导演布莱恩·辛格是科学派科幻作者,还因此研究了另一宇宙理论和玄理论,又专程拜访请教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当然辛格导演希望自己的《X战警》不仅是动作片演员和类型片演员就填满整部电影,比如从百老汇的后台找回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爵士和伊恩·麦凯伦爵士这对舞台上的重量级老戏骨。麦凯伦回忆说,虽然当时自己的空当也只有三周半的时间,但辛格对于电影的解释仍旧打动了他—变种人所面对的灭顶之灾是一场有关公民权利的斗争。“的确,他们必须得学会骄傲地正视自己的身份,勇敢地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使得我想到了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波澜往昔。”迈凯伦说。

  麦凯伦扮演的仍旧是万磁王。从2000年第一部《X战警,第一战》中第一次出演这个角色,直到2006年的第三部《最后一战》与万磁王告别,在麦凯伦眼里,万磁王像是个老朋友般的存在—他充满良知,有无比悲伤的过往,这些不幸使他拥有了超人的本领,但他的狂暴情绪却使他总和变种人的社会格格不入。麦凯伦很喜欢《逆转未来》里为了赢得变种人生存权利,万磁王开始与自己的昔日敌手们联合作战的故事,尤其是电影里那身有型的黑色西装,“看上去多像是一个很酷的商人”。

  即便是刚从这样一场严肃而又盛大的时空之旅归来,麦凯伦还是觉得时空旅行是应该发生在电影里的事情,关于过去,他并不觉得存在怎样值得发生的改变。“事实上我如此享受我自己每一天每一分钟构成的当下,舞台上就把每一分每一秒都交给角色,毫无保留,所以我的职业生涯是没有任何遗憾的。”他说。

  永远热情、永远坦率,并且保持年轻的内心,这是麦凯伦的当下。也因如导演布莱恩·辛格那种永远散发热度的美国精神,会成为吸他去好莱坞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在华盛顿的白宫招待晚宴上,我和布莱恩都在那里,我们学着其他政治家的样子吃东西,可想而知那是有点无聊的情景。布莱恩和我说:‘我们不该跟主人打个招呼么?’于是他远远地就对奥巴马挥舞着手臂说:‘Hi!’奥巴马很热情地挥舞着手臂回应:‘Hi!’我看着这一切不知所措,奥巴马就指向我举杯说:‘伟大的演员!’我端起酒杯点头致意,心里焦急地考虑自己是不是该站起来行礼,可每个人都像在家里吃饭那样自在地坐着,没有谁站起来。”

  麦凯伦说,无论是“霍比特人系列”、“指环王系列”里的甘道夫,还是“X战警系列”里的万磁王,恰恰要感谢这些覆盖了全球每个角落的好莱坞电影,使得全世界的人都熟识了自己的脸孔。

  “毫不谦虚地说,我有数量惊人的‘粉丝’,也可能因此我就有点沉迷互联网了。事实上我对公众的概念很好奇,我常常在想他们究竟为什么要去看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一出戏剧,你究竟能不能左右这种自发的选择。对我来说,这种好奇是我自己对这个世界和人的好奇心的一部分,所以互联网是再现实不过的工具。”

  心底的莎士比亚

  但麦凯伦毫不讳言自己从没有真正读完任何一本《指环王》小说,抑或是《X战警》漫画。“这些内容即使读过也无法纳入我的头脑。我出生在1939年,在英格兰的北部,伦敦城的远郊,因此实际上整个战争期我们算比较安全的一部分人,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是为了躲避那些爆炸,我被父母安排在一张金属板子下睡觉,家里的窗户都贴上了黑胶布,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整天都被关在漆黑的地下室里。每个人的阅读经历是与个人历史紧密相连的,魔幻故事和漫画英雄从来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恐惧足以冻僵灵魂。”

  幸运的是父母极尽所能用戏剧为麦凯伦营造出心灵庇护所。哪怕还是战时,热爱戏剧的母亲利用有限的外出机会带只有3岁大的麦凯伦去曼彻斯特歌剧院看《彼得·潘》,9岁那年圣诞节的礼物是来自波洛克玩具戏院(Pollocks Toy Theatres)销售的维多利亚时代剧院模型,还有《灰姑娘》和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哈姆雷特》的海报。12岁,麦凯伦最初接触到莎士比亚,先是看作为戏剧爱好者的姐姐的排练,再研读了全部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所以就像是在心里种下了种子。莎士比亚故事确实可以去照应这以后的每一个舞台和银幕故事。莎士比亚肩膀上有所有的故事,这是因为莎士比亚把讲故事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如此热情,如此细致入微,如此丰富,更重要的是读莎士比亚能理解更多的故事。《指环王》也是很棒的史诗电影不是么?人们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冒险。即便《X战警》看上去很难和莎士比亚联结在一起,但是我们真的完全换了讲故事的方式了么?也未必。在我看来,《X战警》是一种社会绝大多数被操纵和被控制者所面对的自由和服从的两难,其实是莎士比亚非常愿意去讨论的戏剧话题之一,莎士比亚很政治。”

  麦凯伦说,中学时代,他已经是伦敦青年戏剧界声名鹊起的明星,当时他所就读的博顿公学,拥有伦敦最活跃的青年剧院“博顿剧院”。在那里他在《二僧传》(Firar Bacon and Firar Bungay)里扮演玛格丽特,在《亨利五世》里扮演哈尔王子,1958年他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没有人来,没有人走,没有任何发生》,评论的正是贝克特《等待戈多》—他认为,贝克特的悲观主义不是死亡而是生存,人的尊严如何随绝望的蔓延而溃退。

  凭借戏剧特长,18岁时麦凯伦开始以全奖奖学金就读于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但我仍旧觉得自己无知且愚蠢。我想要成为最耀眼的一分子,但事实上我什么都不是。当时的剑桥有太多厉害的年轻人,彼得·库克(Peter Cook)还没毕业就已经有两部喜剧在伦敦上演,还有同学已经上了大卫·弗罗斯特(David Frost,原BBC著名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节目。我一无是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演。”

  麦凯伦说,甚至大学三年级,他的英语成绩只有2∶2,导师留在他成绩手册上的赞誉都是围绕他的文质彬彬和井井有条。多年后他的剑桥校友,著名演员克莱夫·斯威夫特(Clive Swift)曾在电视节目里说:“你知道我们从来没想过,伊恩能成为如此伟大的演员,因为他曾是如此沉默。对舞台非常热忱,但自我世界却非常封闭,没有女朋友,甚至谈起自己家人也是用那种调侃玩笑的语气。”

  一夜成名的故事也从来没发生在麦凯伦的身上。从60年代初开始正式登台英国皇家国家剧场,直到1965年在《无事生非》里获得重要角色,伦敦剧评界花了10年时间才注意到这个来自剑桥的年轻人。

  这之后,1969年在《爱德华二世》中饰演爱德华二世,1971年在《哈姆雷特》中饰演哈姆雷特,在全英国以及欧洲范围的巡回演出备受赞誉。1974年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排演的《浮士德博士》中演浮士德,在爱丁堡戏剧节上备受好评,1976年又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演罗密欧,接下来《冬天的故事》、《麦克白》、《炼金师》、《三相助》、《科里奥拉努斯》、《樱桃园》、《奥赛罗》,麦凯伦成为英美戏剧舞台上最活跃的年轻演员之一,英国的劳伦斯·奥利弗奖、标准晚报奖、美国托尼奖的最佳男演员等荣誉纷至沓来。就在戏剧演绎生涯蒸蒸日上的80年代末,麦凯伦却极为个人化地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事业危机。“演戏究竟是不是一种端庄而荣耀的生活方式,或者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一次电视采访里麦凯伦不禁问道,“打扮妥当后跑到大家面前,又是炫耀又是假装地怎么能说这是个成年人的行为呢?”

  角戏

  最终是1987年为英国特伦斯·希金斯基金会的筹款义演把麦凯伦唤回了舞台。特伦斯·希金斯是1983年英国第一例艾滋病死亡病人的名字,以此命名的基金会致力于推广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著名的麦凯伦“莎士比亚独角戏”就是从募捐义演开始的。

  麦凯伦的首场义演,至今是伦敦剧评人津津乐道的回忆。那是个周末的晚上,麦凯伦和往常一样在大家的鼓掌声中跳上前台,但这一次他没有化妆,甚至只穿着平常衣服,幸好几句标志般的台词就足以让观众心领神会了。“战神气概的亨利五世”已拉开序幕,但观众还来不及将思绪沉浸在老国王的豪情之中,麦凯伦便已将表演转移到奎克莉夫人(Mistress Quickly,莎士比亚笔下的妓女)上,转而又是法斯塔夫(Falstaff,《亨利四世》中的风流骑士),并且如是再三,他甚至一人同时扮演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却紧接着又是《麦克白》里的“明天,以及明天,以及明天”。没有任何时间坐标的舞台上唯一存在的是麦凯伦和笼罩着他的那一小片灯光,哈姆雷特、约翰王、里尔、罗密欧、麦克白、奥赛罗等等莎翁笔下的经典人物却一个接着一个地从那盏孤灯里走了出来。

爵士伊恩·麥凯伦:至今我对人本身充满了好奇
1971 年,麦凯伦在话剧《哈姆雷特》中饰演哈姆雷特(右)

  麦凯伦的独角戏于是成了伦敦城里最热门的演出。就在为期11周的义演中,麦凯伦受邀参加了一档三频道的文化广播节目—“第三只耳朵”(Third ear),那期节目的讨论内容恰恰是《星期日电讯报》上一则有关同性恋族群的社论,最终麦凯伦被主持人将同性恋人群指代为宾格他们(them)而触怒:“好吧,我们还是不要在抽象界里谈论这件事了,也不要去谈论‘他们’,让我们谈谈我!”一语震惊了整个伦敦。

  麦凯伦说,他的出柜新闻于是成为全城文化娱乐新闻的头版头条。但令人意外的是,反而有更多人为了他的莎士比亚独角戏而涌入戏院,出柜并没有毁了他的演艺生涯,甚至令他自己也惊诧不已的是,1991年新年,他成为获得女王骑士册封的年度荣誉人物之一。麦凯伦回忆说,当时是既欣喜又忐忑地接下这个备受争议的荣誉。“在当时那真是一件政治大事件,德里克·贾曼公开发表声明说,今后人们会说,瞧托利党也不是太坏,他们不是真的那么反对同性恋,你看他们都给了麦凯伦一个骑士荣誉。‘伊恩,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接受这个荣誉,它蔑视你。’但安东尼·谢尔(Antony Sher)马上回应:‘这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得诚实而体面的权利。’”

  《理查三世》

  同年,伊恩·麦凯伦和他的《理查三世》在大不列颠皇家剧院开始上演,并且巡演了整个英国及巴西、日本、欧洲和纽约、旧金山等地,经历了150场的演出后,最终在洛杉矶落下帷幕,这是足以载入英国戏剧历史的盛景之一。

  “每次演出落下帷幕都使人无限怅惘,你知道从此后只有眼前这些观众脑子里渐渐逝去的碎片才拼得起这个晚上,150场的演出后,我仍能感到自己对这部戏的热情。因为我们最后的演出是在洛杉矶,好莱坞山的脚下,我还清楚记得理查德·埃尔(英国皇家国家剧院的导演)怎么挤眉弄眼地和我说,你真的要把《理查三世》搬上银幕,那么你首先要做的是自己来写剧本。他知道我一定是鲁莽地去接受这个挑战。”

爵士伊恩·麥凯伦:至今我对人本身充满了好奇
麦凯伦在电影《理查三世》中饰演理查三世

  麦凯伦的《理查三世》迄今也是莎士比亚改编电影的经典作之一。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经写道:“这是一部具有可怕吸引力的电影,麦凯伦占据在影片中就像是一只毒蜘蛛盘踞在自己的网上,他出演莎士比亚笔下最混蛋的角色之一,竟也能使得我们动了一丝恻隐之心,没人能够如此罪恶,并且又清醒自知,他的罪恶反而恐怖切近而又充满了观赏性。”

  麦凯伦告诉本刊,事实上的理查三世,格洛斯特(Gloucester)公爵,是在1483年加冕,他有怎样的人格或者当时在怎样的情境下得以成为国王,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也还是一个待解之谜。在15世纪中期的战争中,理查支持了自己的长兄爱德华登上王位,并且在爱德华四世在位期间,理查保持着自己的忠心,直到爱德华死去,他13岁的儿子继承王位,而理查就成为辅佐年幼国王的护国公,但仅仅两个月时间,爱德华五世以及他更加年幼的只有9岁大的弟弟便惊人地失踪了,流言说两位王子是被囚禁在伦敦塔里被他们的叔叔毒死的,这就是著名的“塔中王子”的传说。理查因此加冕,史称为理查三世,但仅两年后在与亨利·里士满叛军的作战中被叛军杀死。至少是从都铎王朝历史学家的角度,理查三世是魔鬼一样的存在,所以他的外貌也丑陋得惊人,两边肩膀的高低相差很远,严重驼背,扭曲的面孔。

  “但是事实上,如果莎士比亚完全同意都铎王朝史学家们的观点,那么他便不会给这个剧本起名为’悲剧’,我想莎士比亚想要完成的正是让观众能摆脱所谓的历史真相,专注在故事中,最大限度地使得故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产生关联。这也是我改编和表演的核心,你总是要尽力地去呈现那个角色,使之成为一个非常扎实的形象,就算是一个杀人无数、罪孽深重的罪人,一个生性残忍又野心澎湃的人,也仍旧不能说我只是去演一个魔鬼。什么是魔鬼?我从不相信有恶魔这回事,可能是恶魔般的行为,但真的有与生俱来的恶魔么?我总是怀疑的。我想要去找找究竟什么使得这个人这样恶,又是什么使得这个人可以有如此的善,我总是希望找到这个部分,把这部分扎实地呈现在我所演的角色中。这也是我基本的好奇心,我人生的兴趣点,我至今对人的本身充满好奇。”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要把理查三世的故事拉近到20世纪?

  麦凯伦:很实际的好处是莎士比亚的剧本里的那张人物介绍表上是一列长长的名单,并且不仅是故弄玄虚之物,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世俗联系、权力之争中的敌友关系,都排布在这个名单中。但是莎士比亚的年代过去很久,我们当代人已经很难从三四百年前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去分辨哪些人是皇室,哪些人是贵族,哪些人是政客、军人、公务员或者只是平民。演那个年代,男人们无不头戴大软帽身穿紧身裤,所以将时间拉近,仅仅从人物的穿着,就可以分辨清楚人物的身份。

  并且把时间锁定在30年代的欧洲,我自觉也是非常说得清情理的。首先我自己来自那个年代,我知道那个年代里,专制暴虐的独裁政权如何疯狂地横扫整个世界,如果说有一个理查三世那样的人将要成为整个英国的领袖也是极其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你用一生演莎士比亚故事,你觉得我们一遍遍地去重新演绎和观看莎士比亚戏剧最终意义是什么?

  麦凯伦:是莎士比亚的生命力。我曾经造访一所洛杉矶的小学,给那里高年级的同学讲莎士比亚,那些孩子只有9岁到11岁。因为那个班上的孩子们中有近三分之一并不是成长在英语环境里,他们的父母是移民,所以老师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把莎士比亚戏剧分成一段段的段落,让孩子们试着去朗读甚至表演。作为英语课程的一部分,孩子们很快爱上了莎士比亚,更有趣的是,因此这个班的孩子们对于英语的理解力进步惊人,成了全美国小学生的典范。我想这就是莎士比亚的魅力,莎士比亚的戏剧永远是活的,不管你去聆听、默默诵读,还是表演朗诵,你都能感觉到其中的巨大生命力。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一生不断质疑表演和戏剧的意义,但是如今仍旧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到今天你觉得戏剧和剧院对你意味着什么?

  麦凯伦:仍旧是我小时候对剧院的感受,困难时期,战争时期,那些比较不美好的情形中,剧院是对人们再好不过的安慰。2001年我和海伦·米勒在百老汇做《死亡之舞》,那是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作品,是一部非常晦涩抽象的戏剧,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其中。接着就发生了“9·11”事件,最糟糕的日子里整个曼哈顿就像是一座孤岛,死亡和恐怖笼罩了那里。当时很多剧院都关门了,但我们很坚决要继续演出,结果那部本来冷门晦涩的剧成了城里一票难求的大事,我懂得他们怎么想,剧院使得他们觉得生活还能继续,前面还有未来,这就是我年幼时候的感受。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