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演员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演员新闻《田浩江:给未来培养一批视野开阔的歌唱家□陶冠群实习生...》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09-26  
摘要:田浩江:参加我们这个项目的学员中有国际声乐比赛的得奖者,有专业的歌剧演员,也有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中最年轻的才20岁,最年长的也不过三十四五岁,大多数都在二十四五岁的年龄段。我们看重的是年轻人的潜力。他们中也有当声乐老师的,我们希望他们通过参加这个项目能切实地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田浩江,歌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北京,曾任北京中央乐团声乐演员。1983年赴美留学,1987年获美国丹佛大学声乐表演硕士学位,曾六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1984年开始参加歌剧演出,是唯一连续19年与著名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签约的中国歌唱家,被称为“大都会歌剧院曝光率最高,最耀眼的华裔歌唱家”。同时,田浩江还应邀与世界各地30多个重要的歌剧院合作,演出过40多部歌剧,演出场次超过1400场。
田浩江是与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等合作最多的亚裔歌唱家,他近年来还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及上海、广州参加了多部中国原创歌剧和西方经典歌剧在中国的首演。田浩江在海内外举行的上百场独唱音乐会中,以介绍中国优秀的声乐作品为己任,他还监制和主演音乐舞台剧,并参与创办国际青年歌唱家的训练项目。
6月27日到7月27日,“ising!suzhou――2014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在苏州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荷兰、克罗地亚、智利和中国等8个国家的40名青年歌唱家在金鸡湖畔展开一段美妙的音乐历程。这一个月中,他们共同参加声乐培训和汉语培训。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两场大型演出中,他们同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太湖美》和《我的太阳》、《拉美莫的露契亚》等中外名曲。他们还走近苏州市民身边,在圆融星座和星海生活广场举行了两场音乐“快闪”秀。同时,由艺术节专家组带来的四场专题讲座也让喜欢音乐的苏州人对歌剧这种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多了一分了解。
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因何与苏州结缘?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希望传递给人们什么信息?带着这些问题,苏周刊采访了本次艺术节的艺术总监、旅美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

架起音乐的桥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苏周刊:您能介绍一下这次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的概况吗?
田浩江:这是一个有潜力的艺术节,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青年歌唱家的声乐节。之所以说它是“第一个”,因为我们把来自不同国家的几十个年轻的歌唱家聚集在一起,请了一批业内的高水平专家来当“教练”,集训练、学习和演出实践于一体,这样的形式以前是没有的。
我们的“ising”项目开始两年是在北京做的,叫ising!beijing。去年在美国,以演出为主,包括7场大型演出和七八场小规模的演出,多给学员们一些实践的机会。今年就来苏州了。头三年我们是以训练各国青年歌唱家学习用中文演唱为主的夏季训练项目,今年在苏州做成了艺术节,规模更大、活动内容更丰富。
苏周刊:为什么会想到办一个这样的艺术节?
田浩江:说到这个,我可以给你讲个小故事。2001年,我在意大利演出歌剧,七八个同台的歌唱家中就我一个中国人。我们第一次见面那天在排练间隙时就互相自我介绍,聊下来我发现他们对中国很不了解,仅止于知道中国菜、中国功夫,知道中国有筷子,而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完全没感觉,甚至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波及中国并在此持续了很多年。当时我就想这不行,我学了他们的语言,读了多少西方的书,唱过多少西方的歌剧,我了解西方的程度不知比他们了解中国多多少倍,这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不能老停留在宫保鸡丁、木须肉和李小龙、成龙的程度。那时我就想怎么来做点事,让他们来中国,了解中国。
这十几年以来,我和我的夫人一起,通过她所负责的美国亚裔表演艺术中心,做了一些促进中西歌剧界交流的事,也一直在帮中国的青年歌唱家找奖学金、介绍经纪人,带他们看歌剧,帮助他们寻求在国外深造和演出的机会,也开始带西方的歌唱家、导演、指挥来中国演出和办大师班
4年前,我们开始做“ising”项目。
这世界发展到现在,各国的大门是互相打开的,尤其是文化领域,已经到了一个需要世界性的、广泛的沟通和交流的时期,谁也无法阻止文化的交流,谁也不可能再把门关起来,不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世界,也不接受世界的关注。尤其是音乐,它是可以从心到心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艺术节的项目,让更多人能够参与中外文化交流。
苏周刊:这样的艺术节希望带给人们什么?
田浩江:我们整天谈合作,我认为合作的核心在于这个“合”字。我这个人是很喜欢合作的。坦率地说,我在西方歌剧舞台上这30年,有的时候会感觉到很孤独,因为鲜少有其他东方人,有时会有隔阂感。如果我大家能够合起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那该多好。今天这个社会对我来说很商业化、物质化,而且有点冷漠,这个现象是世界性的。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这些青年歌唱家的歌声、他们对歌唱艺术的激情能够给今天这个社会带来一点影响,那就挺好的。

艺术节项目能来到苏州令人高兴

苏周刊:为什么选择在苏州举办今年的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
田浩江:我们做了两年ising!beijing,因为北京是首都,而且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也想着让这项目到南方城市来。苏州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希望能和苏州有合作。而且,苏州的地理环境非常好,与周边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往来都很方便,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在苏州就能感受到四面八方的文化氛围,我们非常喜欢这种感觉。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我们和苏州工业园区的负责人谈合作时,第一次会面就感觉挺有缘分的,他们很认真、很真诚,项目实施的困难和可能性都摆出来谈。所以,我觉得这个项目能来到苏州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我们做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商业目的。我们向参加项目的年轻人提供全额奖学金,经费由我们通过义演等方式面向社会募集,包括要支付所有海外来的这些人的飞机票和报酬等。苏州文博中心则为我们的学员提供住宿地和上课、排练、演出等的场地,还有市内交通和饮食补贴也由他们承担。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好,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盖了很多设施达到国际水平的大剧院,有了这些硬件之后,剧院里演出的内容如何,剧院要怎么来管理,这些都是一步步要做的。我在世界各地那么多的剧院演出过,心中自然会有比较,我觉得苏州文博中心管理得非常好,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和苏州文博中心的合作很默契,有什么问题就及时沟通解决,然后继续推进,艺术节各项活动都很顺利。
我们这项目是个新的东西,它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我真心希望大家一起来,给这个项目不断地注入活力,让它能够绽放出更绚丽的色彩。
苏周刊:参加艺术节的这些外国歌唱家以前来过苏州吗?
田浩江:这次在苏州,一共有8个国家的青年歌唱家参加我们这个项目。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住在一起,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一起学习、一起排练,这段经历对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会是很难忘的。尤其是这些外国青年歌唱家,以前从来没来过中国,通过在苏州参加这个项目,他们真切地感受这里的人、这里的食物、这里的天气。他们会把对苏州的这些感觉带回自己的国家,带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这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我希望明年大家还能苏州见,也希望明年有多一点的演出,甚至能在苏州成立一个固定的国际青年歌唱家的训练基地,这都是可以探索其可能性的。

33年前的拙政园之行留下美好回忆

苏周刊:您本人以前来过苏州吗?
田浩江:说起我和苏州的缘分还挺有意思的。33年前,我作为中央乐团合唱队的一员来苏州演出,那次只在苏州待了不到24小时。演出前我一个人去了一趟拙政园,记得当天下着小雨,园子里也没多少人,我非常喜欢这个氛围,那时就想,我以后一定要回来,不能再这么匆匆忙忙的,要回来好好看一看。谁知这一别就是33年。直到这次和苏州文博中心谈合作办艺术节,我才又一次来到苏州。
另外,我和贝聿铭先生同在纽约,我们是朋友。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当年揭幕时就邀请我来参加相关活动,他说有两个纪念活动,一个是苏州市政府主办的,另一个是他私人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相聚苏州,他希望我能参加其中任何一个活动,唱一段李白的东西。当时我正在欧洲演出,他就给我发了苏博的设计图,并告诉我可以把馆中的某处水景作为舞台,还建议用箫来伴奏。可惜,我当时正在德国柏林演出的那个歌剧院怎么也不肯让我离开三天,最终没有来成。所以,上次我来苏州和园区谈合作时,虽然只在苏州待了一天,就去参观了苏州博物馆,我很喜欢那个环境。

希望给未来培养一批视野开阔的歌唱家

苏周刊:参加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的学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田浩江:参加我们这个项目的学员中有国际声乐比赛的得奖者,有专业的歌剧演员,也有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中最年轻的才20岁,最年长的也不过三十四五岁,大多数都在二十四五岁的年龄段。我们看重的是年轻人的潜力。他们中也有当声乐老师的,我们希望他们通过参加这个项目能切实地学到东西,将来再由他们教给更多对音乐有热忱的孩子。
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宗旨是希望给未来培养一些对中西文化都有了解和具备全面艺术修养的歌唱家,不希望他们的视野太狭窄。
这么多年来,我每学一种新的语言,每到一个国家,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就像是又打开了一扇窗,这是很棒的体验,希望这些年轻人也有机会去尝试。
学音乐的年轻人梦想着当专业的歌唱家,这很正常,但是,最终真正成为顶尖的专业歌唱家的毕竟只是少数人。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梦,也有努力去实现这种梦的权利。我们希望尽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对自己、对艺术、对未来有更真实、更现实的认识。让他们在这个最有学习能力的年纪知道在艺术上如何完善自己,珍惜各种学习机会,珍惜这期间的每一分钟。未来是他们的。我们就是把这颗小小的种子放在他们心里,能够长出两片、三片叶子,很好;至于能不能开花结果,还要看各人自己的努力。
苏周刊:在艺术节期间,这些学员共同训练、演出,学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不仅限于歌唱本身?
田浩江:歌唱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不光包括音乐、语言,不只是凭声乐技巧、声音本钱来演唱,还涉及文化、和人交往的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等。要做出色的歌唱家,这些年轻人要学的还很多。比如,我们请了曾经担任联合国口译部部长的廖端丽女士作为我们的语言培训导师,教中国学员英文。选择廖女士而非普通英文教师的原因是她可以给学员们更多的东西,她会深入浅出地讲很多内容,不只教他们说几句英语,还讲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礼节、风土人情,这些东西对中国的年轻人理解西方声乐作品有直接的帮助。
我们一共有11位专家,他们来自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中国的国家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等机构,分别负责声乐培训、语言、戏剧表演等不同的领域,给年轻人全方位的指导。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在我30年的歌剧道路上,我一直逼着自己不停地上课、不断地学习,因为这一行是没有终身合同的,你要在国际歌剧舞台上站住脚,要一直有演出合同,就得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保持高水平的好状态。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歌剧属于全世界每一个喜欢音乐的人

苏周刊:为了使参与面更广泛,这个项目每年都会招收不同的学员来参加吗?
田浩江:这四年来,累计有近2000名青年歌唱家申请我们这个项目,最终有100多人入选参加,有上千家中外媒体报道过这个项目。之所以这么受关注,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歌剧在西方面临严峻的局面,包括歌剧在内的各种古典艺术的舞台和市场都“很受伤”,所能获得的社会资助大大减少。举个例子,到今年9月的新一轮演出季,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甚至会面临大罢工的状况,因为它要减少大家至少16%的薪酬,而且,歌剧制作的费用也要大幅降低。所以,歌剧院院方和工会就谈不拢了,因为这样的薪酬减幅是大都会歌剧院史上最大的一次。大家都很焦虑,担心今年的演出季受到巨大的影响,可能几个月都不会有演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媒体会问我说是不是歌剧的未来在东方、在中国?因为我们的项目是在全球范围内招生后带着他们到中国学习、演出。对此,我的回答是,歌剧是属于全世界的,它不是特定的某一国、某一民族的专利。每一种表演艺术都有一个故乡,比如我们说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但它并不只属于它的故乡。发展到现在,说大一点,它属于每一个喜欢它的人,不管他是什么国籍,身处什么地方。文化要交流、要融合,比如讲,每一部中国现代原创歌剧中都有西方音乐元素。所以,我对那些外国媒体的记者说,西方歌剧演员到中国演出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就像你们可以在纽约、巴黎看到我演出一样。

参加“ising”项目的外国学员喜欢上真实的中国

苏周刊:对于来中国演出并学唱中国歌这件事,您接触到的外国青年歌唱家们是怎样的态度?项目招收的外国学员有中文基础吗?
田浩江:这些外国学员几乎都没有中文基础,都是参加我们项目后再接受汉语培训的。第二届有一个学员很有意思,在纽约参加考试时,我们问他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吗,他说没有,问他吃过中国饭吗,回答也是没有――要知道,没吃过中国饭的外国人并不多。那他为什么想来报名呢?他说,从小他就被告知中国是一个古老的、遥远的、神秘的地方,因此他非常想来看看这个“神秘”的国家。通过考核,他入选我们的项目并来到了中国,亲身感受了这个地方。在“推特”、“脸书”等社交网络上,我们的外国学员发了很多关于“ising”项目的内容,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我们这个项目不带有任何说教的成分,而是让他们最自然地去感受真实的中国。
苏周刊:在中国参加这个项目的经历对这些学员有什么影响吗?
田浩江:参加过前两次北京活动的外国学员,回国后会在自己的婚礼上给大家唱中国歌,会穿着自己在中国时做的衣服出席派对或晚会,开始在当地交华人朋友,有人会在音乐学院的毕业音乐会上放几首中国曲子。这些点点滴滴的事,说明他们开始对中国有所了解,这是非常好的事。
有位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女高音歌唱家茱丽叶,她连续参加了头两年的活动,今年也作为表演嘉宾来苏州参加我们的演出,并应邀通过一个讲座和大家分享她的“ising”之旅。她是个有心人,此前还特意带着她才四五岁的孩子到中国来,在上海住了两个月,学习中文,还在同济大学举办了她的独唱音乐会,全部都唱中国的声乐作品。

多明戈吃田太太做的北京烤鸭

苏周刊:除了聘请一批专家来授课,你们还请到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担任艺术节名誉主席,学员们有机会和他直接交流吗?
田浩江:我和多明戈是很熟的朋友,我们一起演过11部歌剧,合作演出上百场。因为演出工作繁忙,他没法亲自和学员们交流,但他介绍了两三个他培养的青年歌唱家参加我们的项目。另外,参加我们项目的两个中国歌唱家通过他的介绍,参加了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两个人都得了第二名,目前都已经在美国和欧洲的歌剧舞台上有过演出了。尤其是其中的女高音歌唱家,已经跟他演了两三部歌剧了。
说句题外话,我夫人在歌剧界是很出名的,她会自己在家做北京烤鸭,很受大家的欢迎。我们在纽约的时候很多歌唱家常来我们家吃饭,有时多明戈会带上全家人来。去年夏天,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在北京举行,赛期一决定,多明戈就问我们夫妇俩那段时间是不是也在北京,希望请我去看他们的决赛。于是,我自己在国外的演出一结束就和太太一起赶回我们北京的家中,又是准备了一顿烤鸭宴,多明戈一下就带了50个人来。

寻找合适的方式拉近高雅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苏周刊:您如何评价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现状?
田浩江:和30多年前我去美国前的情况相比,变化是巨大的。仅举北京的例子吧。我记得当年只有中央歌剧院在演外国的歌剧作品,而且都是用中文演的,一年总共也没几场演出。现在,单是一个国家大剧院每年就会上演十几部歌剧,包括西方的经典作品和中国原创歌剧,每部歌剧至少演个四五场,那一年就有好几十场歌剧演出。再加上中央歌剧院的演出,还有北京音乐节、相关国际音乐节的演出,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和解放军歌剧院的演出,这样一来,北京一地至少每年就有上百场歌剧演出,这个量是很可观的。
另外,现在中国已经可以做出世界水平的歌剧了,制作能力很强,尤其是最近十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有很好的歌剧制作团队。而且,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的指挥、导演和歌剧演员来中国演出。我注意到,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也曾邀请祖宾?梅塔、马友友等国际水平的音乐家来演出。当然,对我来说,非常希望看到更多的、水平更高的艺术交流活动得以开展,因为艺术无止境。
现在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一起做一点事,那就是如何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的年轻歌唱演员。目前,就歌剧领域而言,中国的演员培养水平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还是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以及舞台表现力等方面。
另外,观众的培养也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开讲座、示范表演等形式来做普及推广工作。歌剧、古典音乐等本身就是阳白雪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何拉近这些高雅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课题。如果正襟危坐,用很高雅的语言和例子去讲,可能反而会把人吓跑。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自然地让大家能够接受。
苏周刊:美国在观众培养方面是怎么做的?
田浩江:举个小例子,美国的歌剧院就很注意对青少年和儿童的艺术兴趣的培养,有不少让小朋友进剧院的活动。比如我长期合作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很多剧目的彩排都会向孩子们开放。彩排时,幕一拉开,你就发现四千座的剧院中几乎坐满了小学生。他们对歌剧舞台上的一切都很好奇,觉得这很好玩,他们一起欢呼时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的ising项目去年在美国开展活动时,也去了纽约的多所中小学,让参加项目的美国歌唱家讲他们在中国的经历,给孩子们唱个中国歌,教他们说一句中国话。这样的互动效果不错

[责任]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