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影视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影视新闻《生于六十年代(组图)》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09-30  
摘要:那种享受是看电影和电视所得不到的。当时我抱着收音机,听得是专注凝神,如痴如醉,很多广播剧听了不止一遍。 还有广播里的电影录音剪辑 版面"生于六十年代"栏目现面向广大读者征集稿件。 如果你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你独特的成长记忆有付诸文字的冲动,可投稿给我们。作品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生于六十年代

  借出来的温情

在租赁大行其道的今天,我格外怀念那个无所不借的年代。
生于六十年代
生于六十年代
生于六十年代
生于六十年代
生于六十年代
生于六十年代

  在租赁大行其道的今天,我格外怀念那个无所不借的年代。

  刘年(60后,现居乌鲁木齐)

  借家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婚丧嫁娶,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大事。办事需钱,东家拼西家借,自不用说,单是办事的家什都要多方拼凑。方桌条凳铁盆锅灶得借,碗筷杯勺火柴报纸也得借,一家办事,基本上是举全村之力。

  这一借无形中等于宴请了整村人,一二十张桌子搬到一家,全村的大部分像样的锅碗瓢盆都集中到了一户,宴请也就等于开办一回大食堂。办事的人家场地不够,就要设置分场,这时就要张口向邻家借两间偏房,摆几张桌子。村子里也并不是家家都有大小相近的八仙桌,时常办事,谁家的桌子什么样,常跑“场子”的人如数家珍。这帮忙借东西的人,可都是村里有脸有面的人,自然,主人谁也不能怠慢,搬桌子的,有时也不用车,把桌子反转过来,扛着就来了。桌子好记,可盘子盆子碗都是一批货难免混淆。借回来的碗盆一般都要做个记号,常常用油漆在底部描个点,有的则贴上胶布,就是这样也还有还错的时候。如不慎碰了点瓷,借家当然是要表现出几分歉意的。

  我舅结婚那年,大约三十六七了,舅妈那时还不到二十,为了保证这桩婚事的成功,我们家和大姨家看在姥姥的面子上,没少借东西给舅舅,像收音机、棉被、暖瓶、衣柜,甚至洗脸架子、香皂盒都是借的。婚后,听母亲说,舅妈为此还跟舅舅大闹了一场。

  各种“借”

  自行车,在乡间坎坷的路上,经受着最严格的检验,无论是飞鸽、红旗还是金凤凰,在颠簸的路上用不了多久,都会浑身作响。

  那时谁家的自行车发出什么样的叮当声,我们都烂熟于心,刮链盒的,蹭脚踏的,后轮变了形每转一圈定点鸣叫的,都是我们最开心的伴奏曲。慢撒气更是普遍现象,于是你会发现,许多人骑着自行车要带着气筒,在小村内还好办,出了村,车子没了气,就只好推着,遇到下雨,车走泥塞,人要扛着车走,慢撒气,多是车胎到了报废期,可车胎也算个大物件,能凑合就凑合吧,你时常会看到小院的门口或路边自行车打气的情形:不知是气门还是气筒出现了问题,小孩按住气筒嘴子,大人脚踩气筒爪子,两手抓着气筒把柄一上一下地打气。借气筒,是最为寻常的,就是陌生人,也能随时去别人家借到气筒,修理自行车的摊子打气都是免费的,直到后来有人摆出打气收费一角的纸牌,村人才高看了气筒的经济价值。

  还有理发的推子也是借来的。我人生头一回进理发店理发,那要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而此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打理我的头发都经由父亲之手。这个锄地的好把式,理起发来并不是那么地温柔,最初的几年里,只要一听到理发,我们就会悄悄地从家中逃离,然后,有时会在睡梦中醒来,准确地说是在睡梦中被推子揪醒。

  那把老式的理发推子,也就是中间嵌有一枚伸缩弹簧的推子,依靠手掌张弛力剪断头发的推子,并不是每家都有。记忆中,我们兄弟几个,每当头上“杂草蓬生”,额发遮眼时,就会在大人的呵斥下,被驱赶到谢叔叔家。谢叔叔是公认的理发好手,但是这样的事,麻烦他人也不是个常事。后来,我们也享受过一段理发的幸福时光,村里来了下乡的知识青年,其中有一位叔叔,又会唱歌又会吹口琴,能在说说笑笑中将我们的头发理完。而父亲却大不相同了,本来他的理发水平很臭,又不熟悉那种老式推子,给我们理发仿佛就在剪羊毛,一会儿让我们仰头,一会儿让我们侧身,明明是他推子行进太快,还要怪我们乱动,要不就不分就里地往推子上加点机油松松螺帽。或许是头发时常不洗,或许是我们发质太硬,推子时常被头发卡住,而这时,父亲总要责怪我们,所以时常是理发时也是我们泪流满面时,至今我一想起那把推子心里都会犯怵。再后来我们兄弟之间开始学会了互相理发,这才彻底结束了父亲老式推子的摧残。

  借是艰难岁月里的一抹暖意。这种淳朴的渗透人情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苦涩的回味中,留在心底的温馨却是那样的隽永绵长。

  广播剧的黄金时代

  王沛人(60后,知名博客写手)

  那时除了看电影之外,平时的娱乐就靠听广播了。

  1970年代末刚刚解冻,电台的文艺节目开始丰富起来,除了以往的小说连播、革命音乐、曲艺以外,又增加了文学欣赏、外国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每周一歌等等。其中文学欣赏包括中短篇小说赏析、古代和当代散文赏析、诗歌辞赋赏析。那时的节目通常是录播,制作都很严谨,所以质量都很高,听后特别有益心志,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那时的广播里没有广告,没有主持人哗众取宠的噱头和卖弄,没有港台腔调,没有要听众付费的无聊的短信互动,没有颓靡浮躁的所谓流行音乐。那时的广播具有温馨、雅致、淡定、从容的气质,所以那个时代的广播令人怀念。

  小说连播节目是我的最爱之一。1970年代末我上初中,每天中午放学后都赶回家,边吃饭边收听电台12点半时段的小说连播,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听过后总是觉得不过瘾,然后一边回味着当天的情节,一边猜度和盼望着第二天的情节赶回学校上下午的课。如果中午没听到,那晚上就一定要听重播。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期还是广播剧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许多当时的获奖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广播剧,比如路遥的《人生》,陈建功的《飘逝的红头巾》。央广的广播剧《西西里柠檬》印象也比较深,是根据意大利小说家皮蓝德娄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说的是善良淳朴的乡村长笛手到那不勒斯探望成为著名歌唱家的未婚妻时遭到抛弃的伤感故事,长笛手密库乔是由赵忠祥演播的,播得很有激情,缺憾是赵忠祥的“女腔”在广播剧里更加严重。插曲《西西里柠檬》是由罗天婵演唱的,词曲都很优美,至今我都能完整地唱出来:“绿色山岗上,一片鹅黄,西西里柠檬散发浓郁芳香。心爱的人儿,在哪里?鲜美果实,谁品尝?啊,流不尽泪水,去不掉悲伤,心上的人啊,何时重返故乡?”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科幻广播剧《珊瑚岛上的死光》,是1978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家邱岳峰、乔榛、杨成纯等演播的。我还听过上译厂录制的广播剧《法尼娜法尼尼》《居里夫人》《希腊棺材之迷》《紫罗兰》等等。当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剧,喜欢听里面的人物充满磁性的说话声和笑声,并且根据丰富的音响想象着剧情的画面,那种享受是看电影和电视所得不到的。当时我抱着收音机,听得是专注凝神,如痴如醉,很多广播剧听了不止一遍。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还有广播里的电影录音剪辑,尤其是外国片的录音剪辑,像《简爱》《叶塞尼娅》《冷酷的心》《追捕》等都听过好多遍。特别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那批配音家的配音简直让我着迷,他们浸淫着洋气的、带有南国韵味的普通话配音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着实风靡了一阵。他们的声音给那个年代刚刚走出情感荒漠的人们带来的新鲜的审美体验和冲击是难以言传的。尤其是刘广宁的声音,简直美得无法形容!我忽然发现,人的声音竟可以这样美,声音所表现的情态竟是这样美!我就是那时喜欢上了配音和朗诵的,并梦想着将来当一名配音演员。

  我想那个年代自认为嗓音还不错又有些浪漫和敏感的年轻人都和我有类似的经历吧。

  (资料图片)

  征稿启事

  《温故》版面“生于六十年代”栏目现面向广大读者征集稿件。

  如果你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你独特的成长记忆有付诸文字的冲动,可投稿给我们。作品须为原创,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电话:0991-2611507
(本文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