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影视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影视新闻《徐皓峰:武俠电影已经走上末路了》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5-07-13  
摘要: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道士下山》日前热映,也引发不少争议。作为原著小说《道士下山》的作者、被誉为“硬派武侠第一人”的徐皓峰如何看待这部电影?7月10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的徐皓峰新书《坐看重围——电影〈师父〉武打设计》媒体微信访谈中,徐皓峰谈到了武侠电影拍摄对小说改编以及对当今武侠电影的看法。

  对于多数人来说,认识徐皓峰是从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开始的,作为电影编剧,成功在第33届香港金像奖上获得了“最佳编剧”。而实际上,徐皓峰还有多重身份,动作指导、导演、作家。今年,除了陈凯歌导演根据其长篇小说拍摄了电影《道士下山》,他本人第三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师父》也要开始上映。徐皓峰的二姥爷李仲轩曾是北京形意拳高手尚云祥的弟子,因此他十数年专心于搜集和整理民间武术资料,采访众多民间武术高手和道、佛教学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向,徐皓峰谈自己写武侠的初衷时说:“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方式,为了让自己的诗得以流传,就写小说,把诗镶嵌进小说里,我和他们是一样的,我是拳理镶嵌进了小说里,希望它得以流传。”

  按照笔记体小说

  创作《道士下山》

  《文化广场》:您写武林小说是从口述史转换而来,而且自己也说过“其实我最得意的不是我制造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些比较简洁的关于武术的知识点。”所以这也导致小说常常呈现出一些文学上的问题,比如结构稍显松散、人物容易仓促,就像陈凯歌说《道士下山》里许多人物像一把珍珠撒出去,有去无回。您自己对此有何意识?未来的写作中还会追求这种风格吗?

  徐皓峰:这个问题是看你以何种文学标准了,因为现在中国的文学,尤其是通俗一点的大众文学,它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向西方的通俗文学靠拢,向好莱坞影视靠拢,去追求人物、意义、最后的高潮。这种文学其实就是圣经叙事。但是中国的文学传统是笔记体小说,所以我在一开始做《道士下山》文学创作的时候,就不是按照圣经叙事走的,是按笔记体小说的方式走的,也不是按照章回小说的方式走的,因为章回小说要求一个事件的连贯性,人物的连贯性。

  中国的文学一定无长文的,它的文章都不长,所以这么多年我的写作呢,对人物并不太喜欢做解剖学一样的剖视。人物性格最终要表达什么意义,性格结构是什么,我对这个东西不太感兴趣。因为我上电影学院时受的剧作训练就是这样,我既然写小说了,就不想再写这些东西了。像以前的笔记体小说,都是三笔两笔,这种东西依赖于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如果你自身的生活经验够了,靠我提两笔,你就明白意思,自身经验不够,你就会抗议。

  《文化广场》:《道士下山》是否是您最满意的作品?这里面您最满意的人物是哪个?

  徐皓峰:《道士下山》不能说自己最满意,因为这个满意有时候还是从文学标准去衡量,只能说我自己最喜欢。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道士下山》里面写的程砚秋,当然有很多读者持反对的意见,这里面写程砚秋一共才写了几个字,但是我喜欢的文学就是这样,不在于人物是否完整,描述的文字是否多,可能三笔两笔是那个意思就可以了。

  我当时写程砚秋的时候基本上把程砚秋的资料都留存下来,他的影像就是《荒山泪》一部,其他留存下来的都是他的唱片,由他的弟子们配形象,用他原声画配音的录像我都看过,他自己自述身上的事这本书我也看过。其实你掌握了这么多的材料最后写这个人物,只留下了几行字,文学的乐趣就在这儿。

  自己解释自己作品

  是作者最大的忌讳

  《文化广场》:陈凯歌接受采访时说,从《黄飞鸿》以后武侠电影只有一部《功夫》不错。您对这20多年来的武侠电影怎么评价?

  徐皓峰:这20多年来是武侠电影的一个衰落期和转移期,有一句话叫风水轮流转,最早武侠电影是上世纪20年代末发源于内地,到30年代初武侠电影被禁了,40年代末的时候又在香港复兴,一直到现在。其实在1992年之后武侠电影的风潮就过去了,香港电影崩盘,之后武侠电影的创作就再也没有形成香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家都拍武侠电影的潮流,武侠片就变成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了,周星驰拍了一部武侠片,陈导拍了一部武侠片,张导拍了一部武侠片,武侠电影作为一个商业的类型它在整体上已经走向末路了。

  《文化广场》:《道士下山》这个书名除了描述何安下离开道观这个事实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寓意?您拍过很多电影,为什么不自己拍《道士下山》?

  徐皓峰:这个问题就不回答了,作者最大的忌讳就是自己解释自己的作品,自己解释读者就少了阅读文学的乐趣。另外一个原因是作者总结自己的作品往往都总结错了,因为写作的时候作者是一个超越问答的精神状态,一定写出了更多的东西,才叫文学。所以很多时候文学作品一定是强过作者的,写作状态类似于神授、下笔如有神的状态,写出来的东西是强过作者自己的先行思维的。

  我自己不拍《道士下山》,因为喜欢陈凯歌的《孩子王》。

  中国的侠

  类似摇滚乐手

  《文化广场》:从司马迁《史记》的《游侠列传》开始,侠的概念就一直存在于中国文学之中。那么中国的武和侠的概念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徐皓峰:中国的侠不是蝇营狗苟的占别人便宜生存的流氓文化产生出来的,首先中国的侠不是贵族,但是他在经济上面多是居民或者是从居民圈里被赶走的青少年,所以中国的侠是非常类似于嬉皮士或者说是摇滚乐手,他是主动地选择了反社会的叛逆色彩。他专门有所谓主持正义抱打不平,除了这两个之外他有一个最典型的特征,他一定是反权威的。他们的抱打不平是有着青春荷尔蒙挑衅权威的色彩,在完成自己个性的时候间接地帮助了老百姓。所以其实中国的侠客,最早一批的侠客,春秋跟汉代的侠客性格都是非常偏激的。后来在香港的电影里面侠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在香港文化里出身不高的侠普遍都带有贵族特征,白衣胜雪,行事做派之讲究,是属于贵族王公的行为特征说话方式和思维方法。

  《文化广场》:您的武侠片《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获得业界好评,但因为商业化等原因并没有太多影响到多数观众。新片《师父》在演员阵容上已经看到商业考虑,那么除此之外还会有哪些区别于前两部的不同之处?

  徐皓峰:《倭寇的踪迹》它的电影形态基本上是一个话剧空间的一个电影,《箭士柳白猿》是一个构图电影,还是一个画面构图的电影,它以话剧空间和以电影画面构图来表情达意,而不是用常规剧情交代的层次来完成故事和主题。投拍《师父》的时候我不是靠着商业性或明星说服投资方的,因为当时武打片已经式微,他当时看中的是其他东西。

  首先我要把《师父》做成一部正剧,因为当时商业市场里充斥的是喜剧形态或强度类型片的形态,人跟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是高度中国式的类型化的,不是生活常态的交流方式,剧情演进也不是按照古典的剧情逻辑在演进,是跳进的方式。我就觉得咱们用最古典的方式方法,用最古典的叙事和表演的方法做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商业性不是它的商业元素而是它的叙事形态和电影形态。

  其次,在武打形态上面,《倭寇的踪迹》的武功是真实的武功,但是表现武功镜头的方法还有节奏的方法,其实跟《茶馆》第一幕处理方法和话剧的处理方法的理念是相通的。《箭士柳白猿》虽然用的是真实的武功,但是呈现出来的形态是画面式的一种打斗,就是要表现武打动作,但是要追求武打动作在全景画面里的最佳位置,是在左上角还是左下角。在拍《师父》的时候,我是本着同样是真实的武打,但是用正写正拍的方法,靠着挖掘动作形态本身它能出现多大魅力,这是《师父》的特点。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责任 魏金金 )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