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演员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演员新闻《IPO再启 中影股份困局迎来转折点》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6-05-14  
摘要: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IPO再启 中影股份困局迎来转折点

  

  中影股份上市之路屡受挫折

  □□杨现华

  “国家级航母”和众多民营“战舰”即将在资本市场同台起舞,除了进一步验证当下电影产业的繁荣,也带着一丝硝烟味,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作为“航母”之一,2016年或将是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股份”)登陆资本市场的元年,中影股份将通过上市融资实现新一轮的飞跃。

  2015年6月上海电影节期间,中影股份与各大公司签署重要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涵盖影片投资、影院建设及电影衍生品等电影产业链多个环节。从其战略合作属性来看,中影股份未来的路子是“全领域合作+全球化扩张”战略,前者对内,后者对外。

  中影股份开启资本之旅

  在2015年上海电影节期间,中影股份推出8部电影的出品计划和3部电影的宣传计划,同时宣布将成立中影国际基金。

  中影股份在对内签约上实现了其在金融、电影院线、影院建设、互联网营销推广等多个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对外方面,中影股份与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签署了电影衍生品战略合作意向书,《碟中谍5》成为双方首部合作影片;与日本松竹株式会社签署了影视衍生品合作备忘录,涉及电影衍生品采购和设计开发等多项合作内容。

  眼看着众多民营影视后来者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2015年,中影、上影这两大国字号影视航母也缓缓“升锚”,先后更新预披露材料,预计将迎来IPO上会的关键一步,并有望登陆上交所。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透露,2016年将是中影股份登陆资本市场的元年,中影股份将通过上市融资,充分利用高科技和互联网手段,将中影打造成综合性、创新型的电影股份公司。

  中影股份上市之心早已有之,其早在2008年就谋划上市,但随后的金融危机导致上市计划被搁置。与此同时,华谊兄弟赶上了创业板的契机,成为2009年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之一。

  2014年6月,证监会更新披露的IPO申报情况中,中影股份再次上榜预披露名单。然而2015年初,中影股份又因为申请材料不齐而被中止审查,上市之路屡受挫折。

  2015年7月,中影股份上市申请终于获得监管部门的放行。根据招股书,公司计划发行4.67亿股,募集资金46.18亿元,其中12.39亿元用于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项目,11.76亿元用于投资数字影院项目,14.33亿元用于数字放映推广应用项目,购买影院片前广告运营权项目投入2.4亿元,剩余5.31亿元用于偿还2007年中国电影集团企业债券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

  证券人士分析认为,中影、上影上市后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皆高于60%,在再融资、并购及引入战略投资者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分析认为,中影股份在股东背景、历史渊源上都占有可观的资源,在电影发行等领域占据明显优势,但中影、上影的整体利润规模仍稍逊于更早拥抱市场的华谊兄弟和万达院线。

  “不差钱”的募资为哪般

  从实力看,中影股份的市场份额不容小觑。在电影发行领域,近3年内其主导及参与发行682部国产电影和236部进口影片,市场份额达71.31%。放映方面,截至2014年末,中影股份拥有4841套2K电影数字放映系统和41套数字巨幕放映系统,分别占21.05%和14.86%的市场份额。

  招股书显示,2007年12月,中影集团公开发行5亿元企业债,债券期限7年,采用6.1%的固定利率,发债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发展数字院线、新建及改造影院等。中影股份成立后,相关权利义务转由该公司承担。实际上,7年期的5亿元债券已于2014年12月8日全额还本付息5.31亿元。不但如此,即使偿还这笔债务后,中影股份的货币资金仍不减反增。

  2011年至2014年,中影股份的货币资金分别为16.94亿元、15.65亿元、21.33亿元和26.55亿元。与此同时,公司并无任何长期借款,短期借款也只有3亿元,可以说中影股份并不差钱。

  中影股份上市募资主要用于影视剧业务和数字影院建设。从目前看,中影股份无论是制作还是影院业务,大而不强的特点显而易见。中影股份的主要业务包括影视剧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及影视剧服务业务,其中电影发行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优势在于电影发行权。同时,其拥有国内最大的数字电影发行管理平台。

  中国进口片管理实行“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原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权中影集团进出口分公司承担境外影片的进口业务,发行则由中影集团电影发行分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共同承担。进口片在2015年占据国内电影市场40%的票房份额,手握进口片发行权的中影股份自然能够坐享红利。

  招股书显示,2011年至2014年,中影股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78亿元、44.82亿元、45.63亿元和59.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5.15亿元、5.6亿元、4.28亿元和4.94亿元。

  不难发现,虽然收入几乎翻番,但中影股份净利润不升反降,政策的影响是其利润难以同步上涨的原因之一。招股书披露,2012年2月,中美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新的进口影片政策,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提高到25%,中影股份不再受托从事相关进口影片的具体业务,同时进口电影发行环节的成本也大幅上升。

  可见,“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进口影片管理政策未来是否调整,将对中影股份的利润产生直接影响。

  公司业务大而不强

  依靠进口片的发行垄断权和政府补贴,中影股份稳住了下滑的利润,但在进口片压力日渐明显的情况下,也开始加码影视制作和影院建设。在此次披露的募资计划中,中影股份将超过半数的资金放在了影院建设和数字放映推广方面,那么其影院业务如何呢?

  影视剧制作并不是中影股份的专长,大多是以参股为主。中影股份的影视制作不但收入停滞不前,毛利率也同样表现不佳。公司2012年制片制作的毛利率为42.56%,到2014年只有1.43%,几乎呈现“断崖式”下跌。

  上游的影视制作难以成为新的收入来源,于是,中影股份便大力拓展电影下游业务。电影放映即院线收入成为中影股份的第二大收入来源。2012年至2014年,其电影放映的收入分别为9.04亿元、10.15亿元和12.26亿元,复合增长率接近17%。但同期,全国票房的增长速度远超中影股份,2012年至2014年全国票房复合增长率超过30%。

  横向对比来看,2011年至2013年,万达院线的影院票房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3.07%,远超中影股份。

  据中影股份介绍,截至2014年底,其拥有89家控股影院和13家参股影院。中影股份所属的中影星美、深圳中影南方和中影数字院线都已跻身国内院线票房收入的前十名,但3家院线合计票房收入由2012年的35.27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55.28亿元,复合增长率只有25%左右,不及全国票房的增速。与此对应的是,万达院线截至2014年末,拥有已开业影院182家,银幕1616块,规模和复合增长率都超过中影股份。

  在公司诸多业务大而不强的现实面前,中影股份能否在上市后借助资本力量改变这样的局面,引起业界诸多期待。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责任 张雪 )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