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影视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影视新闻《饶曙光谈喜劇电影:中国与好莱坞競争的有效武器》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6-07-14  
摘要: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三年中国电影市场创新高成为常态,促成了特点鲜明的电影产业新格局。国产喜剧电影创作与之共振,依靠影院终端增长、创作群体更新、类型融合、新观众崛起等利好因素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与好莱坞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武器。但在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看来,这种风光背后暗藏隐忧,国产喜剧电影的叙事、创意以及品牌化培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进一步提升品质赢得观众和市场,为国产喜剧电影赢得可持续发展空间。本文作者为饶曙光、尹鹏飞,经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饶曙光谈喜劇电影:中国与好莱坞競争的有效武器

饶曙光

  2013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保持30%以上的复合性增速,观影人次以及银幕数大幅增长,2015年更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姿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空间和容量不断开拓,屡创新高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常态”,展现了电影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的独特景观,与北美电影市场的低迷徘徊形成鲜明对照。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类型也进一步拓展,影片生产和影院排片呈现出不同题材类型和风格样式的电影,满足了多元化的受众群体。在此背景下,近年中国喜剧电影创作势头蓬勃,2012年以来稳占国产电影年产量20%,喜剧电影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和上升期口碑直接促成了近年各强势档期的票房成功。

  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喜剧电影占据四席,分别为《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和《澳门风云2》,这些电影均为中等成本制作,但市场体量均在“10亿”级别,四部电影贡献票房总和超50亿元。喜剧元素的普遍植入也为整体中国电影带来了活力,《捉妖记》和《美人鱼》接连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在对好莱坞的票房攻坚战中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多元化发展是当前国产喜剧电影最重要的特征,题材多样化,形态差异大,类型融合程度高,市场票房的反馈集中反应出当前中国观众对喜剧片的热爱和认可程度。

  毫无疑问,过去三年中国电影产生的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及其效应在喜剧电影类型创作和传播中得到了充分集中的体现,使中国喜剧电影在创作形态上进入了一个全面调整的阶段。国产喜剧电影集中爆发得力于中国电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硬件设施层面(包括三四线城市电影院、银幕数以及新的传播渠道)的增长大幅拓宽了市场空间和容量;创作群体的更新换代和“新力量”的崛起打破了喜剧类型和创作人才单一的局面,成为当前中国喜剧电影独特的主导优势;90后观影习惯的养成和小镇青年的崛起,带动了新观众群体年轻态的审美趣味;随着“互联网+”生态、跨界资本和IP热潮的兴起,新的市场结构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新格局,喜剧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重要的类型,而且在文化层面也成为近期持续的热点话题。2016年春节档国产喜剧电影带动票房再次井喷,助力中国电影市场单月票房超越北美。国产喜剧电影强烈的本土性和在地性优势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商业电影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武器。

  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国产喜剧电影风光背后暗藏隐忧,高票房与高品质之间尚不能完全划等号,质量、创意和想象力都还存在着问题,特别是在喜剧叙事、喜剧人物塑造层面,还遗留有小品化倾向、品牌性差,缺乏可持续性等旧疾。同时随着各路金融资本介入电影市场,一些颠覆电影逻辑和规则的“野蛮现象”也影响到喜剧电影的创作,部分急功近利的喜剧影片降低了中国电影的美誉度,在喜剧黑马的诱惑下各种中小成本喜剧电影蜂拥而至,同质化倾向严重。提升喜剧电影品质,进一步推动喜剧电影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电影从业者和研究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观众结构调整与社交观影需求

  喜剧电影大卖的背后有着较为复杂的社会和审美心理,影院市场结构和观众群体的调整导致国产电影审美需求的改变。2013年以来,三四城市的观影人次随着银幕扩充高速增长,票房份额快速提升,五年内增长11个百分点,超越一二线城市成为影市重要一极。2015年《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分别在暑期档和国庆档上演“逆袭”很大程度上来自三四线城市的票房支持。2016年春节档,随着返乡人口流动以及观影习惯的传染带动,三四线城市的电影市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喜剧电影票房的最终走向。当前观影习惯培养成型的绩优影院数量占比只有6%并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未来三四线城市市场提升空间巨大,更能加速整体文娱环境的升级换代。2015年我国电影观众中19岁到30岁的人群占比超过了50%,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当前电影市场的最主要构成者,贡献了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80%,“网生代”等新观众群体概念成为热点。

  中国电影市场终端结构的转变为喜剧片的风行提供了土壤,随着三四线城市院线雨后春笋般地建设增长,“小镇青年”成为了影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他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有亲近感的国产电影,接地气的喜剧片成为首选。观众群体的代际变化也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内容生产和营销,也带来了审美层次的变化。年轻观众成长在互联网和游戏滋养的环境里,天生具有互联网基因,狂热追求更紧张的节奏、更线性的叙事、更有游戏感的视听以及网络热点语言的集合,他们的需求、欣赏和消费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和生产方向。网众自娱时代,数量广大的年轻网民乐于去影院欣赏自己喜欢的轻平喜剧性电影,很大程度上强势支撑了电影票房。因此,我们看到《煎饼侠》、《十万个冷笑话》等一大批“网生代”喜剧电影应运而生,它们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的上映乃至衍生的后续效应都依托于网络,使电影这门“昂贵的艺术”变成了“低廉的消费物”,无一例外地顺应着90后的“网生代”思维模式,呈现出文本的碎片拼接和电影性的弱化等特征,以及各种“粉”们所推崇的娱乐性和大众性,间或夹杂着些许的媚俗性乃至“屌丝文化”。喜剧电影的高票房是产业转型期间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而高低口碑喜剧电影(如《美人鱼》和《澳门风云3》)同时大卖也体现出新生观众群体审美趣味的斑驳。

  喜剧片迎合了当下主流观众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随着影院终端的全面覆盖,“看电影”已经成为当前社交娱乐的重要活动,附带的是集体性社会心理的转移,即观众中大多数进影院看电影并非是寻求艺术审美的满足,而是出于社交化的、娱乐性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喜剧电影乐感文化的属性和社交需求完美匹配,是他们释放生活工作压力的重要途径。加之喜剧电影也是产业化以来中国电影运作较为成熟的类型,在特定节日档期更易促成“合家欢”的观影行为,尤其表现在春节档,固有的节日喜庆文化氛围与档期的营销策略、合家欢的观影主题有着天然的契合度,强大的群众基础成为喜剧片票房不断飞升的保证。

  新生力量与跨界人才

  观众群体的更新换代为年轻导演、尤其是跨界导演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性机会。新生力量群体性发力成为2013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创作层面最大的特点,2015年更是成为爆发状态,十余位不同领域的人才几乎同时转向导演创作,他们对新兴观众群体的娱乐审美需求有着深刻的体悟和领会,一个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跨界新生导演群已经形成,并成为国产喜剧电影的创新力量。2015年国产影片票房排行前6名的影片中,前5部是新导演作品,其中3部导演处女作均为喜剧性作品,分别是暑期档“现象级”电影《捉妖记》(许诚毅导演)、《煎饼侠》(大鹏导演)和国庆档票房冠军《夏洛特烦恼》(闫飞、彭大魔导演)。

  跨界新力量为中国喜剧电影带来了各种有效资源,促成了当下喜剧电影在类型变革中脱颖而出。在经济层面,新导演所能驾驭的投资普遍以中等成本为宜,喜剧作为当前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类型在资本层面更符合保险原则,自然成为新导演首选的创作类型;而徐峥、大鹏、开心麻花、俞白眉、邓超等新力量在电影、曲艺、网剧、话剧、综艺等领域积累的喜剧底蕴直接给喜剧电影创作带来了创意元素,他们所具备的喜剧知名度也在营销上形成娱乐互动的热点。

  与此同时,对跨界新力量专业性的质疑也络绎不绝。在笔者看来,各种新力量以及跨界新现象并没有降低电影、尤其是电影导演的专业性及其专业门槛,因为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资源积聚了一个庞大的幕后团队,帮助他们完成了电影导演必须的任务。当跨界和新力量成为中国电影创新的主力时,也是对电影工业素质的考验。高水平喜剧电影的创作强烈依赖成熟喜剧班底,《泰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的成功都是较高水平的电影工业与编导演团队综合电影素质的联动结果。

  与新生力量出奇制胜成为热点电影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资深老导演们遭遇票房“滑铁卢”,反映在喜剧电影上,尤以冯小刚为代表,《私人订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叙事瓶颈和市场冷遇。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观众群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在更新换代。跨界喜剧导演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中国电影的新力量,在于他们对年轻观众的观影心理、观影需求有更直接的感受、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能掌握当下喜剧审美和电影市场的脉动和走向。他们以新的观察角度、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电影语言和对年轻观众的了解,打破了传统喜剧桥段的固定模式,为国产喜剧电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与国产跨界新力量相对应的,在国产喜剧电影市场中还存在另一种地域和文化属性的“跨界”。近年合拍片升温,跨地域的喜剧片创作也开始崭露头角,但受限于喜剧天生的在地属性,国际间喜剧资源的整合效果良莠不齐。总体而言,借助国外喜剧资源进行在地化改造的电影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而由外籍导演操刀合拍则往往因为文化折扣而导致失败。喜剧资源跨国转化的成功案例当属《重返20岁》,影片借高口碑的韩国电影为原型翻拍,由华人导演进行在地化改造,接地气的叙事设置成为票房保证。作为中美电影技术和文化融合的产物,《捉妖记》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导演团队的技术素养无疑来自好莱坞动画界,但故事层面的在地化使之超越技术藩篱发展为体式阔大的东方奇幻电影。与之相对的,《我的野蛮女友2》和《横冲直撞好莱坞》则试图整合中韩美电影圈的资源,但在文化表达上有所失衡,在资源配置与叙事结构上尚存不足,缺乏本土文化的呼应和改造,喜剧电影的文化折扣障碍在其中被放大,导致票房和口碑双双失利。

  类型融合与深加工

  产业化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集群化创作效应明显,扎堆创作等现象突出。2012年之前,国产喜剧电影已经形成了三种特征明晰的亚类型。但近三年以来格局已经发生变化,爱情喜剧已经发展成为国产爱情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遇上西雅图》、《前任攻略》等为代表。《疯狂的石头》和《十全九美》分别引发的黑色喜剧和古装闹剧风潮也逐渐受到类市场冷遇而式微。2012年《失恋33天》和《泰囧》相继创造的票房奇迹引发了喜剧电影题材的转向,使之逐步进入了一个调整阶段,突出表现在接地气的现实化创作和类型融合。近三年国产喜剧片表现的场景多是观众熟悉的日常生活空间,容易引起共鸣。同时在喜剧形态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类型融合的特征,整合类型资源为喜剧元素服务。其中《泰囧》、《港囧》、《心花路放》等都是公路片形式的喜剧,公路经历与喜剧叙事结构相得益彰,属于完成度较高的作品。《夏洛特烦恼》中将喜剧叙事与穿越式的校园青春片嫁接,影片最精彩部分正是校园青春文化的反差表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校园喜剧的缺失。《唐人街探案》则是将喜剧片与悬疑片杂糅,在其中植入犯罪、惊悚元素,辅之以香港功夫喜剧的动作桥段,虽然类型元素之间的转换上稍嫌生硬,但实验性的探索效果突出。《煎饼侠》延续了网剧《屌丝男士》的风格,融合了东北曲艺、港式无厘头、好莱坞式喜剧等诸多元素,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小人物的励志人生所带来的温暖和光明。近期的《火锅英雄》中喜剧叙事混杂犯罪、青春等众多类型元素,融合了巴蜀地域、语言文化成为高口碑的黑色喜剧。此外,喜剧元素的类型植入也取得了广泛成功,青春励志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在笑料十足的演员表演下深埋着悲情催泪的故事线索。奇幻题材的《捉妖记》同样杂糅了喜剧元素、爱情桥段和音乐剧风格,在类型融合的风格表现上堪称完美。

  当前国产喜剧电影的类型融合仍在调整和进化中,依然有着大量空白的亚类型可供开拓,如功夫喜剧、恐怖喜剧等传统香港喜剧亚类型在当下呈缺席状态。此外与之相对的,喜剧类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囧”系列的成功引发一系列创意不足的公路喜剧的跟风创作。喜剧电影创造票房奇迹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念天堂》、《不可思异》等一批品质差强人意的炮灰。从喜剧类型创作层面而言,多样化和精细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多样化拓展喜剧类型的融合度,精细化则有效推进内生性增长。喜剧电影多元化发展要求一方面需要有效拓展喜剧表达的广泛度,另一方面需要有效提升喜剧电影的精细化操作也就是所谓“深加工”,才能实现喜剧创作、喜剧电影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对喜剧电影团队对类型掌控的专业性、协调性及其实现综合目标的能力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更高的考验。

  IP热潮与内容生产

  从2013年“大数据元年”、2014年“网生代电影元年”到刚刚过去的2015年“IP热”;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裹挟着电影创作向娱乐资本趋近。从“现象电影”高票房和低口碑的巨大反差到“网生代电影”的“电影性”弱化和“互联网性”、“社交性”彰显,伴随着互联网与电影的联姻,二者间的矛盾也无处不在,这种矛盾性也充分体现在喜剧电影创作中。当前互联网的娱乐属性开始渗入喜剧文化,自媒体的喜剧娱乐属性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席卷了公众阅读空间,从微信公众号到微博大V,各种“段子手”都参与网络喜剧文化的建构与传播。网剧的移植改编,互联网资本保底发行和全渠道的宣传推广席卷了电影领域。与此同时,IP开发在2015年被演绎为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形记”,成为资本狂欢的“新舞台”。

  由于优质的先在“IP”或已拥有大量的累积受众,因而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降低影视投资的巨大风险,所以自然会赢得众多影视人的青睐。网络娱乐和IP的双重轰炸也波及喜剧电影的创作。《煎饼侠》的创意源自网络剧《屌丝男士》,《夏洛特烦恼》改编自开心麻花团队的话剧作品,二者均是强势IP的转化并创下票房奇迹,但是同样由沈腾、马丽主演的话剧IP电影《一念天堂》最终所获票房却远远不及。究其原因,IP属性本非根本决定因素,《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在排片劣势的情况下能够逆袭,是电影自身的内容生产与口碑营销相得益彰的结果。尤其《夏洛特烦恼》影片的导演和演员在电影界都属于新人,宣传上不能给予借力支持,在前期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凭借着良好的口碑,进行差异化竞争,营造高口碑扩散,并采取自北向南的区域宣发策略保证喜剧优势市场,从刚上映的不到15%的排片率一路逆袭超过了同档期众多竞争对手,最终票房超过14亿,问鼎国庆档冠军。

  与此类似的还有“互联网思维”喜剧的打造。《十万个冷笑话》作为一次成功的网络“二次元”大银幕转化,影片剧情结构流畅,喜剧情节点密集,喜剧人物形象鲜明、自带槽点,影片通过点映引发动漫爱好者高口碑在网络发酵扩散,并借此成功保住了普通观众市场,质量较高的快节奏喜剧电影叙事成为影片票房成功的保证。而类似的《万万没想到》由同名热门网剧改编,在宣发上仅仅跟随《十万个冷笑话》模式,但影片在点映后随即遭遇口碑滑坡,公映票房远低于片方预期,其实质在于电影叙事薄弱,结构松散,人物和情节动机都不以支撑电影化叙事,成为一次失败的IP转化。

  随着近期IP热的退潮,业界也开始对过度的渲染有了反思。IP的受众基础与票房之间还需要高品质内容生产的有效支撑。但难以避免的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动机和受制于资本逻辑的创作思维无疑压抑了原创的激情也压缩了原创的空间,从而在根本上将逐渐泯灭原创的想象力和智慧。在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IP”的积极意义,毕竟它为作为产业、也作为大众文化消费一种的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然而对“IP”的误读与滥用究竟又能使电影在这条道路上走多远,当然也是每一个电影人应当深度思索的问题。IP只提供热点,但不创造内容,在喜剧电影创作中应当严格按照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基本逻辑,专业态度、专业水平深度有序开发和有效使用IP,才可以为中国电影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正面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支持和贡献。

  小品化倾向与叙事短板

  三十多年春晚独占鳌头的喜剧性小品已经潜移默化的培养了人们的喜剧化情趣,甚至已经形成了当代中国普通人的一种“喜剧性文化基因”。上世纪90年代冯小刚喜剧的崛起打开了小品化叙事的大门,与当代喜剧文化的发展轨迹相关,新世纪以来中国喜剧电影叙事也呈现严重的小品化倾向。同时喜剧片依赖语言形态带来的化学反应,当前北方语言风格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成为优势喜剧电影语言。随着东北方言色彩的喜剧在舞台、荧屏和银幕上占有话语权,赵家班、开心麻花、大鹏等热门喜剧团队促使流行喜剧文化创作有从京味相声幽默向东北舞台幽默转移的趋势。加之在当下互联网、尤其是各种移动终端越来越便捷的背景下,人们也越发习惯碎片化消费,小品化风格乃至网络热点语言风格的喜剧创作已经成为了喜剧片的主流。

  近几年小品化叙事倾向在网络元素和跨界转化的喜剧电影中极为常见。《煎饼侠》的剧作结构基本以碎片化场景呈现,相互之间缺乏紧密有机的叙事联系,编剧苏彪也坦言为了保证票房邀请大量明星客串牺牲了影片规整的叙事,小品化叙事无疑割裂了电影结构,并且导致类型的不可复制。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舞台剧改编的喜剧电影中。话剧多以分幕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由于舞台空间的限制话剧叙事在连续性上存在天然断裂,但当舞台剧转换为商业电影时,这种不连续的场景和叙事需要一定的缝合技巧才能呈献给观众,换言之即需要电影化的改编。如《夏洛特烦恼》基本照搬了话剧故事结构,场景连续性较差,尤其“一剪梅”背景音乐的桥段虽然形成了舞台化间离反差的“笑果”,但也伤及叙事节奏和电影的整体性。这种场景断裂也存在于邓超跨界的两部喜剧电影,尤其集中表现在《恶棍天使》中,该片的美术和摄影都别具一格,体现出中国当下电影工业的技术水准,但在叙事上,过度借鉴港片桥段和“自恋”式的表演展示,撕裂了影片的整体喜剧叙事。《唐人街探案》由于是类型杂糅,未能妥善的处理喜剧与惊悚元素的关系,导致叙事经常在两者之间切换,破坏了喜剧气氛的统一性。而贺岁档的《澳门风云3》则堪称碎片叙事导致影片失控的最失败案例,影片通篇以场景为单位进行恶搞戏仿,完全无章法的桥段拼凑已经跌破喜剧电影的下线,直接降低了中国电影的美誉度,类似电影的存在实际上也让我们对中国电影尤其是喜剧电影的创作充满忧虑,中国电影不能鼓励这种创作,不能朝这样的方向发展,喜剧电影创作者应该承担中国电影应该有的社会责任,不能搞简单的“配方”创作。

  电影的本性、本质是好故事以及以智慧的方式讲好故事,叙事是它最核心的专业能力。如果我们的喜剧片创作只是单纯的依赖话题性、小品化、桥段化和网络热点语言来吸引观众,缺乏整体性的喜剧构思,不在喜剧人物塑造以及喜剧情节设置上下大力气,喜剧片的市场前景也是难以乐观的。小品化、段子化所对应的往往是急功近利的速食消费,短期内对于当下观众无疑是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但未必然可以长久,更不可能是一劳永逸。国产喜剧电影急需在类型叙事层面形成系统性的创作,不能够完全沉溺于这些惯有的手段和技法,必须在接地气的同时有更多的创意和想象力,在喜剧形态、样式、风格方面有整体和统一性的电影化拓展,特别是要补齐叙事短板,喜剧人物塑造短板,竭尽全力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满足需求的同时创造新的需求,通过品质的提升,通过优质喜剧电影注入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来引导观众的电影鉴赏能力。

  合家欢诉求与提升竞争力

  喜剧电影引领2016年春节档创造了新的票房奇迹,不仅代表了中国电影创造力的有效提升,也在细分贺岁档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市场空间,凸显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极大潜力,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所谓的“天花板”。喜剧文化与中国春节固有的喜庆氛围相得益彰,春节档的营销策略与合家欢的观影主题有着天然的契合度,“阖家观影”已经成为近年中国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今年春节档的“合家欢”现象是产生在影院层面,从影片本身的质素来看,还有着较为明显的偏差。春节当天上映的三部电影中,《美人鱼》和《三打白骨精》呈现了当前中国电影较高的技术水准,但在创意、故事、叙事结构层面上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瑕疵,尚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家欢电影。“阖家观影”涵盖了全年龄段观众,尤其需要照顾到以儿童为主的未成年人,这也是“合家欢”电影的中心诉求。但是,三部电影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受众偏离,《美人鱼》中的暴力场景(本片在美国上映时因此被定为R级),《三打白骨精》中妖精的造型和恐怖桥段,《澳门风云3》中的赌博和监狱场景,这些未经筛选和甄别的内容,并不适宜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观看。同时从“欢”的定位来看,三部电影的喜剧效果均不理想。《美人鱼》和《澳门风云3》宣传期间以喜剧为类型定位,观众以特定导演风格和系列品牌效应为期待,但实际呈现上,前者虽然有着积极的环保主题,故事却依然薄弱,影片暴力场景的展示破坏了以人物表演为核心的喜剧节奏,二者产生了天然的撕裂。《澳门风云3》无休止的贩卖港片情愫,喜剧结构杂乱无章,仅依靠明星阵容和品牌效应大肆消耗春节档期票房资源,其结果已经是难以为继。因此从整体效果上来看,当前的春节档是高品牌效应的电影与具有市场潜力空间的档期相契合的结果,其内容距离“合家欢”的喜剧水准还有一定距离。真正合家欢的标杆产生于春节后,迪斯尼动画片《疯狂动物城》在上映初期排片受到挤压的情况下依然成功逆袭,在普通档期打破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纪录。该片无论从技术、故事、情怀等各方面都代表了迪斯尼乃至世界商业动画当前的最高水准,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创造记录,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合家欢特性和品质。

  事实上,合家欢电影是对喜剧文化普世性的一种考验。喜剧自身的文化折扣会本身更易阻碍喜剧效果在不同地域、阶层或年龄层之间的传播,当下被青年消费文化强势主导的国产喜剧叙事只适于主流年轻观众,距离“全民观影”的期待则有相当距离。一方面对低年龄层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缺乏甄别和引导,另一方面不能照顾老龄观众的接受态度和接受能力。普世性喜剧影片的生产是体现类型电影工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世界各国普遍喜剧流通性不畅的情况下,好莱坞则通过超级英雄大片、动画佳作传递美式喜剧文化,其高明可见一斑,中国喜剧电影的输出一向严重受挫,要打消文化折扣,养成普世性的喜剧价值观,提高喜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高质量的合家欢电影诉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喜剧电影与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

  2012年以来,青春片获得了短暂的电影市场青睐,不少电影公司也就不顾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和资源而大干快上青春片,希冀尽快能够在火热的市场氛围中分一杯羹。于是,“出国”、“车祸”、“堕胎”的老三样情节不断在多部“青春片”中轮番上演,观众们逐渐开始出现审美疲劳甚至审美反感,青春片迅速式微。当前国产喜剧电影也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虽然不乏精品力作,但业界的趋之若鹜者同样大有人在,不少热卖的喜剧片得到的票房成绩并不能与其质量成正比,喜剧片同样需要克服发展瓶颈,首要问题就是创意、想象力不足,同质化严重,可持续发展力较低,如果不能在创新方面持续进步,喜剧片很可能重蹈衰落的青春片覆辙。创意永远是电影发展的原动力和内生动力,喜剧片同样要苦练“内功”,在喜剧基础上不断注入或嫁接新鲜的元素,用喜剧片的外壳讲述更深层次的内核。

  当前国产喜剧电影品牌化、系列化程度尚不足,只有少数系列喜剧成型,其中如《澳门风云》系列的低口碑趋势如不及时提升创作诚意和叙事品质,其结果必然是难以为继。喜剧电影创作应当具备长远的市场眼光,当下的喜剧电影创作对市场的预期多是出于偶然性的赌博心态,“可复制性”较低。针对当下国产喜剧电影存在的抄袭、恶搞、拼凑等问题,依靠系列喜剧建立观众对国产喜剧电影的信任感和期待感是摆在电影工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目前喜剧片的创作多来自于临时团队,缺乏长久合作,如果不能形成品牌化和系列化格局,中国喜剧电影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

  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电影仍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资本、尤其是非专业资本或许根本不会考虑中国电影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可能给国产喜剧电影造成的发展失控的风险和危险我们必须有所提前警惕和防范。此外,电影作为内容生产不能仅仅满足于观众社交化、娱乐性需求,而应该进一步有效满足观众的精神性需求、情感性需求、审美性需求。这不仅仅是喜剧电影的商业伦理,也应是喜剧电影的叙事伦理。在此基础上拍好主流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电影,进一步提升喜剧叙事、创意和想象力水平,形成可复制和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喜剧电影品牌,才能真正推动国产喜剧电影多元化发展。

  当前的喜剧电影在与美国电影的对抗中还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好莱坞输出的高概念科幻片占据全世界市场主体地位,具有强烈的普世性。国产喜剧片更具有地域性,与本土观众有很强的互动关系但输出困难,相对而言,能够代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高科技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的电影还是一个弱项。当前应利用喜剧片支撑国产电影市场的契机尽快培养中国大片,不能只满足于喜剧片带来的票房奇迹。大片代表着一个国家电影的工业、科技以及国际化水平,中国电影想要与好莱坞进行有效、长期的博弈和抗衡,仅依靠差异化的喜剧电影来抗衡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概念电影,来体现中国电影高科技实力类型之间的均衡发展,才能构筑合理的中国电影金字塔,我们不能简单地重复、停留在当前取得成绩的中小成本类型上。近期也能看到《捉妖记》、《美人鱼》在这方面的努力,二者均是喜剧元素、奇幻叙事与高水准CG技术的完美融合,为中国大片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电影可以有效利用结构性变化的有利时机,通过宏观调控适当降低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让中国电影得到更高形式、更高层次的“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优化中国电影生态和环境,增强中国电影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延长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中国电影当务之急是要在深入研究中国电影结构性变化及其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推进中国电影的结构性调整,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动中国电影差异化市场体系建设,真正促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局面,优化电影生态和格局,增强中国电影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升中国电影的认同度和美誉度。

  >>>查看作者更多观点

饶曙光谈喜劇电影:中国与好莱坞競争的有效武器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责任 张晶雪 )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