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演员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演员新闻《旅游演艺:傳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之活化载体》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04-30  
摘要: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刘思敏苏小燕

  近年来,在全球化、城镇化的影响下,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由于核心功能的丧失逐渐消亡,能够承载传统文化的物态载体虽受追捧却由于其静态性质和同质化现象而让人体验不够、印象不深,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载体——旅游演艺应运而生,它集地方传统文化和游客体验于一体,具有传统文化活化特点,让游客对传统文化的静态体验转向动态互动,为一些文化型景区找到了突破之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景区在经历了演艺设计之后都能够产生预期效益。那么,旅游演艺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哪些新特点?旅游演艺是否能够真实地传承传统文化?旅游演艺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受到市场的欢迎?

  一、旅游演艺发展历程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中国旅游演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特点为主题园区演艺表演,其代表为20世纪80年代深圳华侨城集团为表达其文化主题、吸引更多游客而推出的大型驻场演艺节目,该模式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第二阶段为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推出的旅游演艺,主要以陕西省歌剧院打造的《仿唐乐舞》和《唐长安乐舞》为代表,这对于静态类文物资源的活化展示具有积极意义,演出一般在晚上举行,有效改善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尴尬局面;第三阶段为旅游区大型演艺活动,尤以山水为背景,如“印象系列”之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印象·丽江》、杭州的《印象·西湖》、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海南的《印象·海南岛》等,还有今年刚开始运营的三亚的《三亚千古情》。

  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价值观的载体,经过历史的变迁和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文明以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巨大进步为基础,也带来了全球化和城镇化,然而,人类价值观的变迁速度要低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的进步速度,也就是说,在生产力极速进步的同时,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留恋、怀念还要延续很久,甚至永远。

  二、旅游演艺中文化传承真实性问题——建构真实性及存在真实性的体现

  学者们对于地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原真性和商业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问题也逐渐清晰起来。起初,学者们从文化保护角度出发,非常反对文化的商业化问题,认为过度商业化对于文化的真实性有损。但后来,在旅游领域,学者发现,游客对于文化真实性的体验并非来自其客观真实性,也就是严格标准的真实性(即利用文献、考究等手段得出的遗产真实性标准),结合哲学范式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学者们提出了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和存在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认为绝对的、静态的物态原真性是不存在,真实或不真实是人们看待、解释事物时的主观解释,游客所体验的原真性文化是其在目的地刻意打造及自身期望的基础上给出的一种形象认识,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样,原真性文化就成为一种形象代表而非必须是原物或真实的,而经过建构的文化仍然要经历继续被建构的过程,因此,一个时代认为的伪真实文化经过时间的变迁及多数人的传播也会变成真实的。后现代主义原真性是比建构主义原真性更加激进的观点,认为真假没有界限,也没必要来界定,且现代技术能让假的东西比真的还真。存在主义原真性认为人是有原真状态的,是自己的一种真实状态,这种状态在平时工作中无法凸显,但在旅游中人会觉得比生活中的自我更加真实、自由,即使是在虚假的客体下,因此,原真性在这里毫无意义

  旅游演艺就是一种建构文化原真性的重要方式,是旅游目的地主动建构并展示地域传统文化的过程,是地域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诠释过程。既然是建构文化,就要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文化,因为文化的自然建构过程是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是在传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建构,不可能不根据原有地域文化而凭空制造一个文化形象,你可以发现地域传统文化中原来不被重视的文化并进而宣扬它,但完全、彻底的虚假建构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必然会遭到非议。因此,对于原真性问题,旅游演艺界也尽量凸显真实的地域文化,如在印象系列演艺中,大部分演员均为来自旅游地的百姓,让这些百姓来展示他们本来的生活从而保证文化的真实性。

  三、旅游演艺成败的原因分析——从文化视角

  那么,如何诠释传统文化就成为旅游演艺成败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首先分析一下文化的概念,虽然文化的概念有很多种,但从文化的层次性结构来讲,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位于最外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符号,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如寺庙建筑、藏族房屋、少数民族服饰等;位于中间层的是制度文化,从社会文化学视角来看,并不是政治制度或规章制度,而是习惯、习俗,即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也就是习惯性的东西,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婚俗等;位于最内核的是价值观,也称为文化核心,是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人生态度,如禅宗的传统价值观下,自由、闲适、宁静是其人生理想,而当今价值观则主要体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来衡量一切的成败。笔者认为,影响旅游演艺受欢迎与否的关键是,其是否通过表层文化符号诠释了中层的制度文化和位于核心的文化价值观。

  综上分析,旅游演艺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要立体地、相对真实地展现传统文化才可能获取成功。接下来,我们从文化三层次结构来分析决定旅游演艺成败的因素:

  应该说印象系列的旅游演艺尤其是山水背景的旅游演艺,将原来的特色表演从景区舞台、剧院等地转移到真山真水中,本身就是将文化放于真实环境中的一种表现,增强了其文化的真实性,再加上其壮观的场面、恢弘的气势都像张艺谋的电影一样让人得到视觉、听觉的震撼,在凸显表层文化符号及表层原真性方面,山水实景类的旅游演艺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这只是传统文化展示的第一步,目前看到的绝大部分印象系列旅游演艺类产品都能做到这一点,如《印象·刘三姐》中红、绿、蓝、金、银色彩内容的凸显,这是选材和技术处理问题,相信未来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并不是决定演艺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文化建构方面来说,决定旅游演艺成败的关键是诠释第二层面的制度文化和文化内核即传统价值观。地域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指的是当地的传统风俗,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等行为习俗,《印象·刘三姐》凸显的是刘三姐经典山歌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唱山歌是当地百姓生活中重要的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是通过漓江渔民现场捕鱼表演、生活场景表演、浴女天体表演等来表现地域制度文化的,《印象·大红袍》对于茶史、制茶工艺、武夷山方言民歌等生产生活方式的表现,展示了当地生产、生活习俗,《印象·丽江》中对于纳西族筐舞、喝酒、鼓舞祭天、祈福仪式等的展示,都是为了凸显其历史传承下来的习俗,也即制度文化。思考《印象·海南岛》不受欢迎的原因,就会发现它恰恰缺失了地域制度文化的展示,也即当地人们历史传承的渔民生产、生活方式。

  旅游演艺中文化内核也即传统价值观的展示不太容易,需要找准能够让人深思的、触动心灵的、经久不衰的传统价值观主题。失去了灵魂的文化作品必然是失败的,但对这个灵魂的把握却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以旅游演艺来说,地域传统文化中比较突出的文化都有起源,这个起源往往与宗教相关,因为许多宗教文化能够激发心灵的思考,让人信服,从而形成信仰,有了这个信仰,人的行为会受其影响,由人创作的物态文化也会受其影响,如禅宗文化是少林功夫的源头和文化基石,少林功夫招式的创作、僧侣的功夫规则等都要受禅宗文化的影响,禅宗文化所倡导的心灵的放松、自然正是其文化内核。存在主义原真性的观点也认为人在旅游中体会到的放松、自由正是一种真实自我的表现,与周围文化环境的原真性不同,这种真实自我的寻找其实正是对自我本真的追求,那么,旅游演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要实现对这个自我本真的烘托才能深入人心,让游客达到心灵的互动和共鸣,如《印象·大红袍》通过茶文化体现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与游客心灵的对话,这是对自由、恬适、安静的传统价值观的弘扬,《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通过音乐来体现禅宗文化中空无、顿悟的传统价值观。

  综上所述,旅游演艺中对于地域文化体系的传承,需要以立体的方式来体现,尤其要注重制度文化和文化内核,这才是地域传统文化中值得弘扬的,而位于外层的物态文化也许可以当时让游客感受到视觉、听觉的震撼,但难以触动人心的作品必然不会让人回味无穷。

  关于旅游演艺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原真性问题,我们认为,旅游演艺是通过建构原真性文化来使人达到存在原真性(找到自我本真状态)的结果,即通过展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来实现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游客自我本真的互动。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责任 刘鲲鹏 )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