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演员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演员新闻《土家族哭嫁歌:孝义的美德》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07-02  
摘要: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土家族哭嫁歌:孝义的美德

哭嫁:哭娘。

土家族哭嫁歌:孝义的美德

哭嫁:哭十姊妹。

     跨省媒体同步直播

  “我的爹也,我的娘呀!安……吭吭,父母养来父母生,今日离娘放悲声。”(新娘哭)

  “我的女也,我的儿呀!安……吭吭。不是爹娘心肠硬,不是把你赶出门。树大要分丫,女大要出嫁,伏天一过阳雀去,鸡崽长大离娘亲。”(娘哭)

  “我的姐!我的妹!一颗柑子12瓣,姊妹今天要分散。柑子好吃要剥皮,姊妹情深要分离。”(新娘哭)

  “我的姐!我的妹!你莫流泪,你莫伤心。离娘离爷处处离,离姐离妹处处兴。”(姐妹哭)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柳芳,您现在收听到的是由广播电视网络联合打造的现场直播节目《那河,那桥,那人!》,明天,一位美丽的土家族女孩就要出嫁了……我现在在湖南省龙山县白坪村新娘彭敏芝的家中。和汉族的婚礼不一样,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也叫做‘哭嫁’。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

  6月7日9时,《湖北之声》、《潇湘之声》、新浪网三家媒体正在同步直播这场跨省联姻:“2014年6月8日,湖南、湖北之间,一条河,三座桥,两个城,透过一场原汁原味的土家婚礼,讲述一段跨越时代的龙凤情缘。”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首席记者、采访部主任曹曦晴是这次直播的现场的负责人。为了《那河,那桥,那人!》的直播,为了准确传达土家婚礼习俗,《湖北之声》组建了一支以曹曦晴为主的15人的创作班子。为此,她每天和同事听土家和湘西音乐,看沈从文的《边城》。她说,“从2011年就开始做这个直播节目,《湖北之声》栏目组前后曾派五批记者六次到此踩点,选择龙凤姻缘作为这次直播的典型事例。土家哭嫁之哭爹娘、哭十姊妹和拦门礼是这次直播聚焦点之一。”

  哭嫁歌让婚礼发酵

  哭嫁歌能让婚礼发酵,是让婚礼发酵的歌。

  “十姐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是巴娘唱竹技。”在清朝诗人彭秋潭的眼中,土家哭嫁歌是悲切的。其实,现实版土家哭嫁歌并不是这么回事——是喜极而悲,是大喜;是悲中有喜,是泣喜。

  土家婚礼是由女方父母嫁女和男方父母娶媳妇构成。在女方叫蒸戴花酒,是土家人为嫁女而举办的婚庆仪式,是土家婚礼的前半场。婚礼前,男方要将女方蒸酒用的物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则将嫁妆单让来人带回男方,用来确定迎亲人数。在男方叫蒸婚酒,是土家婚礼的后半场。哭嫁贯穿了女方嫁女仪式的整个过程,是女方戴花酒仪式的高潮部分。

  按传统习俗哭嫁是从确定结婚日子那天开始的,分4个时段哭:哭同辈姊妹,从确定婚期那天到男方过礼日前一天;哭礼,即男方在戴花酒前一天向女方按约定送礼的日子。新姑娘按礼品情况哭。同时,在这天哭媒人(骂媒人)。这一天在土家婚礼中称为过礼日,男方按双方约定将女方蒸戴花酒的一切物品及新姑娘所需物品由媒人和男方外都管送到女方家;哭亲人,戴花酒当晚,新姑娘要哭亲人(哭父母等)、哭十姊妹、哭妆容(哭梳头、哭戴花、哭新装);哭辞祖先,出嫁早晨,新姑娘哭辞祖先、哭离别(哭上轿)。

  戴花酒当日,白天新姑娘坐在闺房与平日要好的姐妹倾诉衷肠。酒宴散后,一入夜三族六亲左邻右舍都来到新姑娘的闺房或看或听或和新姑娘一起哭嫁。按习俗蒸戴花酒哭的晚上,哭嫁要哭通宵。哭至半夜,主人家为宾朋下面,过宵夜。

  “其嫁女上头日,择女儿九人,与女共十人为一席,谓之陪十姊妹。是日,父母兄嫂,诸姑伯姊妹及九女,各抚女执手牵衣,以次而歌,女亦以次酬之,曰‘十姊妹’歌。恋亲情,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这是清朝诗人彭秋潭聆听土家哭嫁歌后对它的描述。乾隆《辰州府志·风俗》是这样记载土家哭嫁歌的,“……临行皆痛哭,新妇哭至婚家方止。或月内即数哭,统曰哭生。”

  哭嫁歌是由新娘和亲友演唱的婚俗仪式组歌,由土家妇女集体创作而成,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的控诉歌,歌由情发、情由歌迸、泪从声涌的传统哭嫁习俗。在土家民间习俗里,土家姑娘在出嫁前一段时间都要哭嫁:多则半月、半年,短则三五天,除开出嫁那天,其余均在晚上哭。戴花酒夜哭得最为隆重。哭嫁时,父母、至亲女性以及同村姑娘都前来陪哭,以示惜别难舍之情。哭嫁者坐在闺房床头,一般是两人对哭,由待嫁女先哭,亦称为“独唱”。中间由嫁女请唱,称之为“伴唱”,实为“对唱”,后为“合唱”,众亲女性与嫁女“互唱”。其内容有哭上头(哭梳头)、哭戴花、哭新装、哭父母、哭公婆、哭伯妽、哭八布嘎公、哭舅娘、哭姨娘、哭嫲嫲、哭姐妹(家)、哭十姊妹(玩伴)、哭歌嫂、哭兄弟、哭席、哭十二月花、哭表姐妹、哭媒人(骂媒人)、哭穿露衣、哭辞祖先、哭上轿、哭礼等22个哭项。哭嫁歌除了“恋亲恩、伤离别”的悲歌外,也有喜庆娱乐的内容,如骂媒人,实际为一种表演唱形式,会哭的媒人还会和嫁女“对骂”。

  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

  在土家民间,婚嫁称“喜会”或“红喜会”。然而,为什么土家女出嫁要哭呢?这在土家民间有三种说法。

  怕脱族。传说一个土家女嫁入客家前,即在女方蒸戴花酒及以前的日子哭个不停。父母至亲姐妹问原因又不回答,就是一个劲地哭。父母至亲姐妹也就伤心落泪陪哭。陪哭人明白新娘嫁入汉家就要脱族,脱族之后就不能回家参加舍巴日、跳摆手舞、打溜子了。

  争家产。土家民间流传,某土家女在出嫁前哭诉出“三丘沃田我一丘,三根柱头我一根……”的意愿。父母姐妹怎么劝说她也不听,就和出嫁女一起哭。后来一家人议定,用打嫁奁购陪嫁来解决家产问题。议定的嫁奁陪嫁包括:两柜(穿衣柜)、两箱(龙凤箱)、两桌(大、小)、两凳(高、矮)、碗柜、洗脸架。另购棉被(4床)、帐子(1床)、碗(24个)、筷(16双)、羹匙(16把)、火炉(1个)、伞(1把)、洗脸盆(2个)、衣服(数套)、背笼(1个)。在土家民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土家人都是按照这个数额为女儿准备嫁妆的。

  恋亲情。以往,土家女出嫁前,恋父母至亲养育之恩,惜手足之情,离别时痛哭流涕。久而久之,就演变为以哭调述离别、以哭腔叙亲情的哭嫁习俗。

  无论哭嫁的起因是什么,事实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哭嫁在土家民间十分流行,基本上是嫁必哭。哭嫁是衡量出嫁女是否聪明、知书达理的一项标准。土家女和其父母都很重视。不会哭或哭不好,会被左邻右舍看不起的。因此,土家女从小就学哭嫁。从小姑娘时期就开始“野哭”和“家哭”。“野哭”是躲在山野练哭。“家哭”就是别家嫁女时陪哭、学哭。哭嫁,也是土家女亮才智的一种手段,许多人家就是在哭嫁中选中儿媳的。如果在哭嫁中看中某女,就请媒人说和。

  同时,也哭中生乐,是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喜庆、越哭越欢乐。

  在电视电影没有普及之前,土家民间文化生活匮乏,能享受到的文化生活就只有听故事和在年节看人戏。除此,就是期盼村人和亲戚嫁女听哭嫁,参加哭嫁会。因此,哭嫁是全村、全寨的大聚会,是土家女性哭功的大展示。其实,哭嫁除了铁定对象参哭外,全村的老少女性都可以陪哭。所以,哭嫁娱乐功能十分明显。同时,通过哭嫁还可以协调化解左邻右舍村人间的怨仇,在哭嫁中一泄为快,化干戈为玉帛。

  哭嫁歌的哭法仪式在土家族地区是一致的,但没有固定的哭词。哭词内容按照哭嫁对象、仪式过程、周围情景即情而生,以景而发,属于即情演唱。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