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演员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演员新闻《秦中英:粤劇编剧奇缺因懂粤曲者太少》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07-03  
标签:
摘要: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原标题:秦中英:编剧奇缺因懂粤曲者太少

  留声机在传唱,悠扬乐韵背后,是更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已经听过韵味十足的“虾腔”、“风腔”,见识过郑培英的“催泪弹”功力,今期“羊城留声机”将为“听众”们介绍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后辈尊称其为“英叔”)。

  或许,秦中英鲜为公众所知,但想必大家有听过全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情铸虎丘山》;看过由红线女主演、曾获粤剧百花奖最佳编剧奖的《昭君公主》;也曾看过陈笑风主演的粤剧名作《越王勾践》、《天罡剑传奇》、《羊城暗哨》……是的,这一部部横跨两个世纪的知名粤剧,都出自秦中英手笔。至今,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家,仍笔耕不辍,为粤港澳三地的粤剧戏班鞠躬尽瘁。

  聊得意新作

  新编《六祖》推广“广东名片”

  羊城晚报记者近日走访秦中英位于荔湾区中山八路的家中,简朴的墙上贴着一幅红线女亲笔题写的书法,以及多张英叔的家庭旧照,此外,满屋都是书本、影碟和唱片。

  一手拿着烟斗、一手拿着书稿的英叔告诉记者,最近刚完成新编粤剧《六祖惠能》的改编工作。这将是粤剧创作领域中,新近又一盛事。

  据悉,《六祖惠能》是根据禅宗六祖生平的真实故事编写而成,2013年9月,该剧作为六祖圆寂1300年的献礼,惊艳一时,当时,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看后也点评其“主题积极向善而且粤味非常浓厚”,并要求召开相关研讨会。不过,行内外不少人又认为戏剧冲突不够,需要继续精雕细磨。今年3月,该剧主演、广东香山粤剧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邓志驹也向记者表示,剧本修改既迫切也有难点。

  “惠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中国佛教由他开创,是始祖。毛泽东说过,广东有两张名片,一是孙中山,一是惠能。”英叔解释道,惠能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同时,惠能另一个功不可没之处是把观音由男人变成女身。“观音在印度是男的,是西方三圣之一。但中国旧社会里,女人不能进和尚寺,这为佛教在中国推广也增加困难,但观音是个女人就好办了,可以请回家中房间供奉。惠能一下子就把能撑半边的女人争取过来了,这是很聪明的。如果只写他潜心学佛、艰辛悟道等,跟写一般高僧无异,就不能突出惠能了。”

  目前,广东香山粤剧团正重排《六祖惠能》,并改名为《南国菩提》,新版惠能最快在7月与观众见面。

  叹编剧凋零

  学编剧者大多不懂写粤曲

  对于秦中英改编《六祖惠能》,粤剧行内大多无甚异议。皆因60年来,秦中英均以快笔多产、高质见称。广东音乐曲艺团一级编导蔡衍棻就曾提及,上世纪六十年代,广州市文化局开办了一期“粤剧编导人员读书班”。在这个松散的课堂中,人到中年的秦中英,常常“整个上午都如老僧入定那样,向壁独坐,捧着线装书‘死刨’,谁也不敢打扰他”。

  因为能熟背《离骚》、《道德经》、《庄子》等古籍以及不少古文名篇,秦中英在《朱弁回朝》、《绣襦记》、《王大儒供状》等名剧中文采流溢、字字珠玑便不足为奇。更让人惊叹的是,英叔所编剧本,经舞台演出的已超过250部,省港澳所有粤剧名伶,几乎都演过他的剧作。历演不衰的《情铸虎丘山》、《昭君公主》、《刁蛮公主》、《羊城暗哨》等更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且,在这个“粤剧剧本不好写”、“编剧人才奇缺”的时代,89岁高龄的秦中英依旧以每年几个剧本的产量服务粤剧市场。除了改编《六祖惠能》,他今年已经写了一部《杨六郎私下瓦桥关》给深圳的剧团,现该剧也在排演。

  “编剧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我觉得不难,因为我已经是把它作为一种兴趣和习惯。”英叔向记者说,“学编剧的人不少,编粤剧的人却太少,因为大都不懂写粤曲。让他们构思一个故事、场景、情节,很多人都写得不错,但写曲是有困难的。写曲一个很主要的方面是要读书,现在的年轻人不读书,只是看书,张口就一套套理论。但理论与实际是两回事,写曲是要诗词歌赋文都读得很熟,不然没办法写。所谓粤剧戏曲,戏一半,曲一半,曲为人所记,才能流传推广,某种程度上,粤剧中的曲比戏更重要。”

  忆梨园过往

  从前写戏是为演员量身定做

  访谈中,资深粤剧专线记者、粤剧老戏迷彭寿辉表示,近十年来,出了不少粤剧新戏,只可惜很少有好的曲子留下为观众传唱,“曲太拗口,平仄韵脚都乱了,连大老倌都唱不来。”

  对此,与彭寿辉相识相知多年的秦中英也深有同感:“以往写戏写曲是同一个人,但因为现在很多编剧家都不会写曲,所以就多了唱腔设计师来帮忙。我们那时候的曲一拿起就能唱,情况不同了。”

  秦中英回忆道,1986年至1996年期间,香港上演的粤剧新戏几乎都是他写的,“香港人没时间排戏,因为租地方,乐队等排练成本太高。新戏出来,几个主要演员围起来讲讲戏,就要上台演了。而且,大老倌多应酬,对新曲也不熟,所以一场戏用一个韵,忘了台词就‘爆肚’,他们只要记住一个韵就好了。反观我们的曲,一场戏几个韵,老倌没办法演,并不是说戏写得不好,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后来,相熟的老倌都退休了,林家声、文千岁他们年纪大了,年轻的我又不熟悉,就很少给他们写戏了。”英叔表示,除了要有曲,写粤剧还需要有“人”。“我从来不去想要写些什么,演员让我写什么我就写什么,戏曲是为演员服务的,跟现在的电视剧、电影、话剧不一样,那些编剧可以按自己的生活、自己熟悉的题材写,然后导演找演员来演。戏剧则不同,演员是固定的,演员来找我,我就写。所以为什么我要勤勤恳恳地读那么多书?因为写剧不是我做主的,是演员做主的,所以,做编剧,第一要熟悉演员,第二要熟悉传统排场。”

  彭寿辉告诉记者,以前媒体与粤剧演出关系非常密切,互动也很多,“他们前一天晚上演,第二天我的报道就上街了,内容除了介绍演员,我还会说这出戏是谁编的,哪些地方出彩,哪些地方不够好。台下与英叔等编剧交流,能学习很多,虽然成名在台前的不是他们,但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责任 张晓晔 )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