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演员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演员新闻《“北京好声音”走进死胡同?》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09-01  
摘要: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本报记者 牛

  前天傍晚,长安大戏院一如既往的热闹。有的观众白发苍苍,手里盘着文玩核桃,迈着四方步慢悠悠地就进了剧场;有的年轻观众一看就是刚刚“血拼”结束,手里拎着购物袋匆匆赶来;有的观众则是拖家带口,一家子老人小孩齐上阵。如此老少通吃的,并不是这里常见的京剧演出,而是一场久违的“长安鼓曲大会”。

  从前在胡同里,只要有人唱一句“二八的那位……”,旁边的院子里就会有人接唱“俏佳人懒梳妆。”大鼓书、单弦、琴书等充满北京风情的鼓曲,一直被视为北京的一个标签,只是它和今天的北京似乎渐渐疏离。用观众徐女士的话说,自己十几年都没在剧场听过鼓曲了。像“长安鼓曲大会”这样云集了京津鼓曲名家的演出,更是稀罕。

  有人说鼓曲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可当晚的演出现场,却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北京琴书大师关学曾的唯一传人王树才首先登场,他演唱的《长寿村》味道十足,一下带热了气氛。杨菲的梅花大鼓《王二姐思夫》,含灯大鼓名家王玉兰的《两头忙》,都引来掌声连连。这场演出因为有电视台录像,原本规定不返场,可是天津铁片大鼓名家姚雪芬唱完她的经典唱段《良心》后,观众们的掌声不依不饶,逼得她不得不返场。最后的大轴是92岁的梅花大鼓名家花五宝,她已有多年没来北京演出,这次亮相更是让整场演出的含金量大大提升。

  叫好的观众中,白头发的老观众不在少数,年轻的面孔也不少。齐先生刚刚三十岁出头,做派却非常“老”,就喜欢北京传统文化,尤其听鼓曲,平时都是听唱片,总不如现场演出过瘾。一听长安大剧院有鼓曲大会,都没搞清楚是什么演员阵容,他就赶紧买了两张票和女朋友一起来听,“我要她听听我们的‘北京好声音’,她才能理解我怎么这么喜欢这些玩意儿。”更多的观众则是叹息,想要现场听鼓曲表演,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其实,台上的演员们也有着同样的感慨。别看王树才头上顶着“唯一传承人”的大帽子,又是北京歌舞剧院曲艺团的专业演员,可每月的演出最多也就两三次。“北京琴书是原汁原味的北京艺术样式,可是在北京却没有生存的土壤,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悲哀。”他说,虽然自己收入微薄,却还得继续坚守,“北京琴书几代单传,我要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师父,不能让它在我这儿断了。”

  河南坠子名家马玉萍今年已经78岁,平时很少演出的她,这次带着学生杨娇、沈洋上台演出多年不唱的老段子《走马荐诸葛》。在马玉萍眼里,自己的学生太不容易了,杨娇今年三十多岁,沈洋已是四十多岁,正值艺术的黄金期,但她们一年也就演个三四场而已。“我像她们这么大的时候,经常一天就演三场。”马玉萍觉着,现在北京鼓曲演员最缺少的就是阵地,“没有固定的场地、大量的演出,是磨不出来好演员的。”

  曲艺演出独立策划人谢岩认为,北京的鼓曲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死胡同。他说,天津的鼓曲演员每年能有上百场演出,身经百战让他们在艺术上成长得很快,整个市场也更为繁荣,而北京老一辈优秀演员渐渐退出舞台,中青年一代因为演出机会太少,在艺术水准上还不够成熟,很多观众不大认可。“但越是这样他们越没有演出机会,艺术上的进步也越是慢,演出机会就更少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如何挽救“北京好声音”?北京歌舞剧院副院长种玉杰给出的回答很直接——要改变这种现状,还是应该通过扶持增加演出机会。“现在对鼓曲的扶持是有的,但往往是不同部门在不同时间,分散的、零散的支持,缺少系统的、持续性的关注。”他说,“如果能够有一个连续的扶持计划,给我们两三年的时间,我相信一定能够培养起一批观众,毕竟鼓曲在北京还是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