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影视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影视新闻《李氏家族:元氏城走出的"大宅门"》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09-27  
摘要:李白妮英年早逝,只留下妻子王氏和襁褓中的儿子李德堃。王氏像电视剧《大宅门》里的二奶奶一样,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迈着三寸金莲重整家业。她是大家闺秀,从小就教儿子李德堃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李德堃上私塾时买零嘴,王氏不给一分钱;若买书,要多少钱给多少。李德堃十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李氏家族:元氏城走出的

■2013年,三兄妹在海南。

李氏家族:元氏城走出的

■1957年,木蕴、李云、李顺兄妹三人在石家庄合影留念。

李氏家族:元氏城走出的

■1943年拍摄的全家福(前排小女孩是李顺,后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李云、李顺的妈妈、奶奶、父亲李德堃、木蕴)。

  从长袍马褂的民国中叶,到朝气蓬勃的解放初期;从激情燃烧的西北,到霞光满天的海南。河北元氏县李氏家族这套老照片,穿越了近百年的时光,令人感慨万千。往事如烟,各自命运也在随时代不断改变,读书的精神却生生不息,在家族血脉中流传,让一代代人视野开阔,心胸达观。

  □文/本报记者 孟醒石

  通讯员 戴佳瑶 冯宏伟

  图/李南

  河北江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省会高端住宅开发商,其在山前大道开发的西山一号项目以打造“百年别墅,文明世家”为己任。

  本报联合西山一号项目,推出的燕赵“家”文化系列报道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中引发热议,相关帖子多达上万条。大多数网友认为,记录平凡家史,挖掘家族智慧,传承优良家训,弘扬文明家风,对社会有积极意义,是在传递一种正能量。

  学者俞方秋说,家风是包罗文化密码的中国书本,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的建设、传承,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统与创新。今天我们谈家风,没有时移世易的陌生感,因为家风仍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省会律师王方红说:“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没有家风的家庭,缺乏延续家兴业旺的环境。家风是最无痕的教育,良好的家风是一笔珍贵财富。”

  你是否还记得你的父辈、祖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他们的为人处世、人生智慧又是如何传承影响着后人?请告诉我们。本报联系电话:0311-96399,或@燕赵晚报 新浪及腾讯官博。

  本报和西山一号还将适时邀约专家举办家训、家风讲座或研讨会,并邀约有关设计单位为代表性家庭设计家徽。

  征集故事

  学成后

  像白景琦一样二度创业

  清朝中晚期,宁晋县大康庄李氏夫妇带着次子来到元氏县城,以卖甜汤粥为生,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就置办良田房产,慢慢拓展经营,开起米店、杂货铺、绸缎庄、酿酒坊,字号“德义昌”。长子一家后来也搬到元氏,他们以诚待人,和气生财,买卖越做越大,“东街半条街,东关整个关”,都是李家的产业。又请山西的工匠在元氏平汉铁路老火车站旁耗时两年多盖起了雕花的二层楼,可见物料的坚实。人们都说,除了民国县政府小楼,就数“德义昌”老字号的房子气派。后来由于时局动荡,李家渐渐衰落,到清末民初李白妮一代分家时,还欠下巨额债务。

  李白妮英年早逝,只留下妻子王氏和襁褓中的儿子李德堃。王氏像电视剧《大宅门》里的二奶奶一样,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迈着三寸金莲重整家业。她是大家闺秀,从小就教儿子李德堃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李德堃上私塾时买零嘴,王氏不给一分钱;若买书,要多少钱给多少。李德堃十几岁时,为了让他成才,王氏狠狠心,把这个独生儿子送到保定读中学。

  李德堃学成后,秉承“勤俭持家,宽厚待人,知恩图报”的祖训,下地种田,骑着自行车卖货,像《大宅门》中的七爷白景琦一样,二度创业,逐渐重振家风,还清了全部债务。李德堃婚后生有一子李续池(参军后改名木蕴)、两女李云和李顺。现存的最早的老照片,拍摄于民国初期,已是斑斑点点,依稀能看清人的模样,无法整理扫描。比较清晰的是拍摄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几张,李德堃和朋友们在一起,戴着眼镜,穿着长袍,浑身透着浓厚的知识分子气息。

  “小时候,我们家里满屋子线装书。做生意是家传的谋生之道,是父亲的本分,其实他骨子里还是个读书人。”如今已83岁的木蕴,还清楚地记得,每天傍晚大院里总是围满了人,房顶上也站满了人,听父亲李德堃讲课说书,《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资治通鉴》,父亲张口就来。“听众走了之后,我让父亲单独给我讲,他总是拿出一本书来,引导我自己读下去,还说书中的世界,比他讲得还丰富。从那时起,我就上了读书。”后来,日军侵占石家庄,全家人逃难到赞皇县的大山里,躲了两三个月,再回到元氏时,家园已被鬼子侵占,所藏图书、家谱全被日军烧毁。所以李家人最恨日本鬼子。

  一路乞讨上北平

  给儿子送学费

  跟母亲王氏一样,家境再难,时局再乱,李德堃也要让孩子读书。有一次,木蕴逃学,跟小伙伴去河边捞鱼,李德堃知道后,拿起笤帚就打:“没有文化,就不会有出息。不读书,怎么安身立命!”这句话木蕴记了一辈子。木蕴12岁就被父亲送到了700里外的北平,一个人在那里读书求学。

  1947年,石家庄解放了,木蕴只身陷在北平,与家人断了联系,那段时间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冷”和“饿”。即便是这样,父亲李德堃仍没有让他停止学习,而是赶着马车装上家里仅有的羊毛货品,准备到北平卖钱给木蕴做学费。他们穿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时,又被土匪抢了,父亲李德堃就一路乞讨给木蕴送去学费,鼓励木蕴好好学习。北平解放后,木蕴参加了解放军,南征北战,最后定居广西钦州,在教育部门任职。

  木蕴就是河北当代著名诗人李南的舅舅。昨日,李南回想起早年回元氏老家,她还在老宅子里翻出《洛尔伽诗钞》《莎士比亚全集》,那是舅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广州购买的,可见他涉猎之广。现在舅舅在广西的家,也是藏满了书,像个图书馆。

  爱读书的女儿

  到大西北支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李德堃的大女儿李云成了石家庄国棉一厂的职工。二女儿李顺考上了石家庄女中。现存的老照片中,学生时代的李顺,梳着两条大辫子,洋溢着青气息。

  1955年,李顺中学毕业了。正值政府号召有志青年到边疆去,作为团支部书记的她带头报了名,坐上一列闷罐火车前往兰州,又爬上敞篷汽车,一路颠簸到了西宁。

  还有一张照片,就是全家人送李顺支边去青海前拍的。儿子参军后杳无音讯,直到1957年才和家人取得联系,唯一在身边的小女儿也送去边疆,说明老人一家深明大义。

  李顺先在青海省财经学校读书3年,后被分配到劳改系统,一年后又去了基层——尕曲农场,住在帐篷里。雨季,帐篷漏水,就拿脸盆接雨;寒冬,牙刷都冻成了冰棍……

  就这样,李顺扎根大西北,在那里结婚生子,度过了激情燃烧的24年,戈壁滩、草原、青海湖都留下了她青春的足迹,直到1979年返回石家庄。如今李顺已经78岁,女儿李南问她,年轻时去青海受了那么多苦,遭了那么多罪,后悔吗?李顺想了想,很坚定地回答:不后悔

  支撑李顺一路走来的,除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她爱好读书的好习惯。老人多年前就订了几种报刊杂志,《小说月报》是她的最爱。而李德堃大女儿李云,更是手不释卷,读书看报,关心天下大事,儿女都惋惜地说,若是母亲能多上几年学,一准是国家栋梁。

  手不释卷

  精神富足

  这一套几十张老照片,是一个家庭百年历史的缩影。从清末民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一路走来,一家人的命运随时代在不断改变,却始终保持着健康的精神面貌。这种气质,就是他们的家风。如今“德义昌”老字号已经成为历史,李德堃的三个孩子:木蕴、李云、李顺,身体依然硬朗,思想依旧奔放。

  “读书并没有让舅舅、姨妈、母亲这兄妹三人享什么荣华富贵,却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富足,懂得做人的尊严。他们都很开明大度,都与儿子、女儿、女婿等后辈关系特别好,从来不参与是是非非,只看大局,不拘小节,给我们这些后代起到了榜样作用,一大家人相处非常愉快。”李南说,“舅舅、姨妈、母亲天南海北分离多年,兄妹三人却特别亲。退休后,经常结伴在这家住两三个月,又在那家住两三个月。”

  去年,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八十来岁了,还结伴游海南,在天涯海角留下他们的身影。夕阳下的相携,温馨又从容,观者无不动容。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