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演员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演员新闻《【超前影评】《黄金时代》其实是"萧红之谜"》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10-01  
摘要:这个电影看的不是剧情,而是暧昧和做戏。暧昧的事前头已说过,这里说说表演。这部电影明星云集,但他们都隐去星芒,做了称职的演员。汤唯是 这一次,许鞍华把这堵墙拆了,让演员直接向观众倾诉。戏曲舞台上的"二丑"经常跟观众过话,透露玄机,而《纸牌屋》里的弗兰克也不止一次地把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影视独舌第117期

  编者按《黄金时代》上映在即,文学中年独舌君提前两天看到了这部影片。非常粗粝的场景,非常克制的笔墨,非常认真的考据,本来应该有非常文艺的解读。但独舌君没有诗笔,只会焚琴煮鹤地往实处评,就是下面这篇。另外,萧红首先是一位真正的作家,她的绯闻和早夭才有了特别的意义。于是又选了分割线下面的《呼兰河传》解析,为您补营养、涨姿势之用。

  昨天晚上看了李樯编剧、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看完了有些微醺,先写了一条微博,又写了一条朋友圈,还是觉得不过瘾,决定挑灯夜战写篇长的。是有些睡意迷离,但脑子里部分沟回在燃烧,为汤唯版萧红在燃烧。

  

  《黄金时代》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或者说,影片的剧情早就被萧红的一生剧透光了。她的苦难人生,她的坎坷情路,她的文学光华,早已被写她的论文和她写的小说昭告天下了。所以写这篇东西再也不用背负“剧透”的恶名,要知道这在某些影迷眼里是弥天大罪。

  书归正传,我要说的是“黄金时代”这个片名灰常文艺,也灰常虚头巴脑。你不知道它说的是萧红的“黄金时代”,还是文坛的“黄金时代”,是真心赞美的“黄金时代”,还是语存讽刺的“黄金时代”。看完影片,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两个片名,如果以“名实相副”的最低标准来看,两个片名都比原名更贴切。

  

  我认为它可以命名为《萧红之谜》,因为全片的主干部分就是围绕着萧红生命中的一个个不解之谜展开的。旁白、台词甚至场景都“无一字无出处”,可是出处再多,好些事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说,萧红也就是张乃莹的父亲为何那般不仁?上不尊父,下不爱子,整个一生铁蛋子。作为一个人,做下击穿人伦之事,必有非一般的养成之旅。作为次要人物,原可以轻轻带过,把因为、所以留在暗场。 这个且不管他,但接下来仍是一连串问号:表兄何以跑路,前夫何以不顾,二萧何以反目,端木何以有负,宾基何以相处,广平何以嘀咕,丁玲何以介入?件件公案都糊涂。

  这些问号,要么事关萧红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要么牵涉萧红心目中最尊重的先生,按照电影的常规套路来说,每一个问号都应该拉得笔直。可这是一部文艺片,而且是文艺片中的文艺片,一方面是出于对最有才华的现代女作家的尊重,于史无据的猜想绝不多写半句,这是编剧和导演铁的铁律;另一方面是对人类的情感测不准原理深有体味,立意要在微妙和多义性之间做足文章,心里有情的人能看出一万重意思,心里没有的人只见干巴巴的史料。看这部电影比的不是洞察力,而是感知力。

  

  我是个感知力不太强的人,也许是这部电影伏笔太多,不小心也看见了几处:比如那个因萧红逃婚蒙受耻辱的未婚夫,因为接纳走投无路的萧红而被兄长打得鼻青脸肿,一副忍辱负重的情种样儿。可是没多久,他就夤夜出逃和他的家族一起消失,临走时在暗夜里摁了摁萧红已经隆起的小腹。没错,这就是男人的两面性,心软和心硬只在一念之间,婚前婚后也免不了两张面孔。

  再比如,萧红萧军情炽之时也是落难之时,有笔小钱后他们原本只是到小吃铺求一饱,然而萧军看萧红一眼就主动加了猪头肉,看萧红咽吐沫又主动加了丸子汤,然后有肴怎能无酒?柔情蜜意之间,两个“败家玩意儿”酒足饭饱,全不顾后头接踵而来的紧吧日子。实际上,对有情人来说,洗脸盆喝水和猪头肉就酒,也能氤氲出浪漫的情怀。对于缘分已尽者来说,青山绿水在侧也只见愁云惨雾。

  

  影片还可以有另一个名字:《萧红历史遗迹考》。编导并没有通过虚构和推测去建构萧红完整的精神世界,而是用史料里的碎片拼接了萧红的一生。萧红研究者没解决的问题,电影一样没解决。关于二萧分手的原因,甚至罗生门般演绎了三个当事人的三种说法,可是答案究竟谁属,编导并没表态。但你也可以说问题已经解决,萧军多情,萧红敏感自虐,这是影片里交代过的。同样,萧红和端木的结合幸不幸福?他们没有发表感言,但婚礼上的眼泪和登船前的一跤已经说明问题。对于不了解萧红的观众来说,对这样一个“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作女可能一早就忍无可忍了,但如果你看看她写下的充满文学灵性和苦难体验的小说,你就明白这是一个用绳命写作的灵魂,她的苦难和才华是不可分割的人生配置。谈论萧红,不读她的文字终究是隔膜。

  某种程度上,这个电影看的不是剧情,而是暧昧和做戏。暧昧的事前头已说过,这里说说表演。这部电影明星云集,但他们都隐去星芒,做了称职的演员。汤唯是用脸色演戏,穿上旗袍还是有几分王佳芝的味道,但那满脸忧苦和菜色只属于萧红。想象中的萧军是孔武有力、粗犷热情的,但看了真人照片,似与冯绍峰相去不远。让朱亚文演端木是对了,他笑起来的样子难堪大用,却融化了才女的心。丁玲被郝蕾演得爽朗豁达,让人想起毛泽东的诗句:“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纤笔一支谁于似,三千毛瑟精兵”。黄轩的骆宾基很文气,他陪伴了萧红的最后岁月,痛得巴心巴肺。田原把白朗演得极清秀,丁嘉丽把许广平演得略臃肿,王千源把聂绀弩演得通脱大气,张译把蒋锡金演得温柔仗义...

  每个演员都交了两份功课,一份是像正常电影一样,假装不知镜头的存在,管自做戏,另一份是直接面对摄像机,述说心事,或者点评萧红。通常情况下,演员和观众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彼此神交而不能对眼。这一次,许鞍华把这堵墙拆了,让演员直接向观众倾诉。戏曲舞台上的“二丑”经常跟观众过话,透露玄机,而《纸牌屋》里的弗兰克也不止一次地把隐秘心事告诉观众,但像《黄金时代》这样大剂量的朗诵体还是很少见。 编剧笔触是保守的,观众可以放胆脑补萧红的传奇。导演手法是大胆的,身着戏装的剧本朗诵会给人强烈的现场证述感。

  又到了说推荐不推荐的环节了。这是一部出离普通人观影经验的影片,如果你抱着被服侍的心态进影院,它可能像一个脾气挺臭的技师一样,令人如坐针毡。但这个技师是真有本事,如果你决定静下心来做一次精神治疗,它会摁得你酸疼麻痒,百感交集。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人的一生总要:谈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那现在可以加一条:看一部说念书就念书的电影。

  文/李星文

  ---------分割线----------

  看客的苛酷 早已活在她的笔下

  中国主流文学评价坐标系中,有两类作品容易被认为“厚重”而备受青睐。一类是史诗性作品,一类是地方志式作品。它们通常是气势恢弘的鸿篇巨制,书写了一段中国历史,或者描绘了一方风土人情。

  

  这其中的写作陷阱,是容易让历史和风土遮盖了人。“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书写了某某历史或者地方”。而某某历史和地方里的人,却是面目模糊的,以复数形式出现的。他们被动地接受苦难,在历史的漩涡里盲目打转。

  究竟“时代史”重要,还是“个人史”重要?我认为在文学里,答案是明显的。任何时间和空间,脱离了人的存在,都将变得没有意义。时空的纵横轴,只有一个交叉点,那就是人。单个的人构成生活。很多很多人的生活,构成时代。一个个时代,就构成了历史。历史在个体的生命之中。历史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

  同理适用于地方志式小说。所谓风土人情,“风土”不是目的,“人情”才是目的。在我的阅读范围之内,中国现当代地方志式小说,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呼兰河传》。没有铺陈景色的乏味,没有交代风俗的冗余。萧红的风土人情,落笔永远在“人情”。每个人都是有面孔、有名字、有呼吸的。景色不过是人的背景;风俗不过是人的道具。

  

  比如《呼兰河传》开篇,萧红写城里的十字街,“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这是地方志式小说的常见写法:先把画卷展开,背景铺陈好,然后开始说故事。这种写法易有进入缓慢的不足。《呼兰河传》却生动抓人,甚至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比如萧红在开篇处,用足足三千字笔墨,写东二道街上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这泥坑晴雨多变,深浅无常,时或陷了马、溺了猪、冲了墙、淹了街。于是各色人等围绕这泥坑,生出市井百态、冷暖炎凉来。这段描写堪称经典,它让我们看到,怎样让景物像人一样地拥有生命。在小说写作中,倘若景物与人不发生关系,不过是一堆静态的好词好句而已。

  萧红笔触所及,所有的外界事物,都围绕人物内心旋转起来。难怪夏志清惊呼:“萧红真是伟大,茅盾曾为《呼兰河传》写序—其实茅盾哪里能写出像《呼兰河传》这样读后回味无穷的作品。”又说,“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在读到夏志清的赞美之辞前,《呼兰河传》早已是我最爱的萧红作品,也是我最爱的中国现代小说之一。它实则更像一篇回忆性大散文。让我惊讶的是,不到三十岁的萧红,看待人情世故,处处冷峻,时时悲悯。

  萧红写被折磨至死的小团圆媳妇,写受尽冷眼冯歪嘴子。最让我脊背悚然的,是她笔下的看客。他们看小团圆媳妇死,看冯歪嘴子受罪。他们的眼睛,是用来观赏八卦热闹的,他们的嘴,是用来讥讽数落的。看客有一套狭隘却自以为高明的人生理解,看客对待他人的苦难和死亡,总是见不到丝毫善意。看客的眼睛,是萧红视角的衬照,也是萧红所遇的悲凉世事的一部分。

  我想,七十多年后,面对萧红这个名字,那些不曾细读一行半页,却对着她的生平唾沫翻飞的人们,恐怕不曾想过,他们早就活在萧红的笔下了吧。生活是残酷的,青春更是残酷,萧红之青春,是残酷之残酷。生而为人,非得东奔西突,头破血流,才可能稍稍成长,略略体悟人生况味。我不相信天才,年轻轻写出《呼兰河传》的萧红,给人以天才的错觉。实则是情感的颠沛、生活的重击,让她过早老练,又过早夭亡。人生有苦难,苦难里有美意。很多时候,我们猜不透苦难和美意,但在萧红身上,这两者却清晰地呈现出来。

  来自北京青年报 文/任晓雯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