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影视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影视新闻《奥斯卡百部經典之五--亨弗莱-鮑嘉-《浴血金沙》》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10-03  
摘要:亨弗莱·鲍嘉-《浴血金沙》 18. Humphrey Bogart -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8) 亨弗莱·鲍嘉-《浴血金沙》 这部完美的电影为亨弗莱·鲍嘉创造了足够的发挥演技空间,而他真正做到了,但是,真正结果是他变得彻底堕落。Fred Dobbs为了金沙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你能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奥斯卡百部經典之五--亨弗莱-鮑嘉-《浴血金沙》

亨弗莱·鲍嘉-《浴血金沙》

  18. Humphrey Bogart -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8)

  亨弗莱·鲍嘉-《浴血金沙》

  这部完美的电影为亨弗莱·鲍嘉创造了足够的发挥演技空间,而他真正做到了,但是,真正结果是他变得彻底堕落。Fred Dobbs为了金沙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你能深切感受到鲍嘉堕落的重量,他冷酷的眼神聚集着兽行般的欲望。鲍嘉最出众的表演实在篝火旁边,他的良心与贪婪做着激烈搏斗,所有的一切使他绝望透顶。

  丹尼尔·戴·刘易斯在出演《血色将至》之前一定研究了很多便鲍嘉的表演,但是他无法达到鲍嘉神经错乱式的效果,他没有被疯狂和丧失人性折磨得失去理智。鲍嘉在这里给后人作了一个绝佳的范例。贪婪从未如此肆虐,从未如此猛烈的从肌肤里榨出来,其颜色也从未如此清晰,如此恶心。

  一个人就这样被金沙给埋葬了,但在此之前篝火旁的他,还有他眼睛里闪烁的欲望之火,永不停息地燃烧,从银幕上到我们心中。Ponyboy/文

[上一页]   [3]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艾米利-沃特森-《破浪》

艾米利·沃特森-《破浪》

  20. Emily Watson - Breaking the Waves (1996)

  艾米利·沃特森-《破浪》

  艾米利·沃特森的眼睛有表达不完的内容,而她使所有人惊愕的面部表情(……无人能做到的表情)反射出了她无约束、最纯净的的情感。一个残酷、令人难以置信的转折,头脑简单的Bess越来越坚定地相信“献身”给其他男人可以拯救他瘫痪不起的一生唯一的爱人的生命。一半圣洁、一半傻气,沃特森的爱早已如孩子般的强烈、愤恨、原始、本能,并毫无界限。我们从第一刻在教堂见到Bess起,就卷进她巨大的情感漩涡。沃特森那股能掀起千层浪的难以名状的力量来自心底最深处,其表演是如此开放(放得开)和自然,让我们相信其每一动作都是真实的。

  “真实”、“自然”,这是将表演提升至最高层的关键因素。

  1996年,艾米利·沃特森在奥斯卡角逐中败给了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冰雪暴》(当然也够格),其实,90年代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有许多所谓的“冤假错案”,比如安吉里卡·休斯敦、艾玛·汤普森、凯特·布兰切特,还有海伦·亨特那年的四个……Ponyboy/文

 [1]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凯瑟琳-赫本-《冬狮》

凯瑟琳·赫本-《冬狮》

  19. Katharine Hepburn - The Lion in Winter (1968)

  凯瑟琳·赫本-《冬狮》

  60年代,当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女演员纷纷降低身份去演小说、戏剧中的人物时,凯瑟琳·赫本以一位诡计多端的中世纪女王管辖大银幕——带着美味的优雅和智慧来熟练巧妙地计划、操纵。你能完全明白为什么亨利二世(彼得·奥图尔饰)和她在监狱里时,既爱着她,又感到更加安全。尽管Eleanor使她的孩子们互相争斗,赫本仍让我们看到了她脆弱的一面——最震撼的一场戏——深夜时,她把头发披下,盯着镜子里垂在面前的发丝。这种极度丰满的场景,只有举世无双的“赫本式”表演才可能把它彻底拿下来。

  当赫本遇见最好的台词时,她不仅仅是杰出地将其演绎出来,更进一步,她偷走了其他演员(群星闪耀,个个精彩)快要发展成熟的果实。欣赏她完善Eleanor,就是欣赏表演艺术感情最强烈的形式。她是永不停滞的活力与激励的代表,是微微震颤的色彩与阴影的体现。她寄居于激情、权力、教养、欺骗、绝望中,并拥有了这个角色。在国际象棋里,这是最危险、最多变的一个棋子,赫本却远远超越了去符合她的身份,而化身为一个最有价值的对手,抓住最好的时机去将她的“君”!

  我不得不说,奥斯卡对这位四届影后褒奖的电影《牵牛花》、《猜猜谁来吃晚餐》、《金色池塘》)几乎全错了——除了这一次(竟然还和芭芭拉·史翠珊(听歌)Funny Girl打了个平手)。Ponyboy/文

[上一页]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戴安-基顿-《安妮-霍尔》

戴安·基顿-《安妮·霍尔》

  17. Diane Keaton - Annie Hall (1977)

  戴安·基顿-《安妮·霍尔》

  有哪个女的会说“La-di-da, la-di-da, la-la”?奇怪的是,这句安妮·霍尔的口头禅已无所不在。不过,谁能摇摇颤颤的像基顿那样把它嚼出来,而且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神经兮兮但不过度的角色最难演,它对每个细节都有要求,整体上要统一,而且从开头到结尾有明显的转变,——由于社会的变化而从本质上有了很难恢复的变化,但是基顿却似乎很轻松得走完了这段路,并且无比自然地塑造了一位美国银幕上最经典的女性角色。

  人人都爱安妮·霍尔,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基顿的“二分法”。一方面,安妮·霍尔反手击球(网球)、驾驶技术糟糕透顶、在某些场合中面部肌肉会因紧张而抽搐;另一方面,她是一位复杂而有学问的人。在每个场景里,我们都能发现戴安·基顿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她总是那么的精彩,特别是当她和伍迪·艾伦在凉台上第一次聊天时,字幕打出了安妮·霍尔心理想的东西:“他可能觉得我是一个溜溜球("He probably thinks I’m a yo-yo")”。溜溜球?……不可能。Ponyboy/文

[上一页]    [4]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阿拉伯的劳伦斯》

彼得·奥图-《阿拉伯的劳伦斯》

  16. Peter O'Tool -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彼得·奥图-《阿拉伯的劳伦斯》

  “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等到劳伦斯了!彼得·奥图深知人物的转折点在哪儿,就是在他被土耳其军官所折磨(或性侵犯。你有没有发现,劳伦斯有一半女性气质?)之后。接着,他那邪恶的火焰就开始在眼睛里燃烧了。不对,他的火焰忽明忽暗,他内心的挣扎使她近乎成为了一位精神病患者。

  奥图尔的气质不是适合于大卫·里恩的史诗,是大卫·里恩的史诗能配上奥图尔的气质,你能感觉他身上围绕着传奇的雾气,神秘而古怪。 但是劳伦斯,和“女王”一样,在具有传奇色彩的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你看,当他自责断送两个生命是,恐惧感和罪恶感在他眼里精确的表现出来,仿佛那一刻,他见到了撒旦。

  劳伦斯对彼得·奥图尔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位“愚蠢的英国人”占据了奥图尔的大脑几个月的时间?意味着这位“伟大的冒险家”将他送上世界的顶峰?意味着他胜过了马龙·白兰度一次(白兰度没有接戏,不知是愚蠢还是明智)?不,这是一场灾难,“劳伦斯”扼杀了他今后的表演生涯。拍完戏后,奥图尔遍体鳞伤,一直影响他的晚年。此外,那座奥斯卡在被格里高里·派克《杀死一只知更鸟》拦下后,他就和小金人绝缘了:七次开花,无一结果!Ponyboy/文

[上一页]     [5]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葛丽泰-嘉宝-《异国鸳鸯》

葛丽泰·嘉宝-《异国鸳鸯》

  15. Greta Garbo - Ninotchka (1939)

  葛丽泰·嘉宝-《异国鸳鸯》

  没有人能像嘉宝一样如此强烈而神秘地映射出女性的美。面对公众的喜爱与崇拜,她始终保持超然,并且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悲剧皇后”—从Camille到Anna Karenina。当她从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时,米高梅公司吹嘘“Garbo talks(嘉宝开口说话了)!”而当她主演和一个法国伯爵坠入爱河的严肃的苏联政工干部时,米高梅大声喊出“Garbo laugh(嘉宝笑了)!”(这便是《异国鸳鸯》的Tagline)的确如此,她对喜剧密度的灵活改变和质朴表现从来都没达到过这种效果。

  嘉宝扮演Ninotchka这位“冰雪皇后”已经让人倍感信服。观察她的嘴唇,嘉宝似乎有十几年从未笑过了(这是真正的苏联特务?)。她的冰冷的状态从来没有破碎,甚至连一点转变的倾向也没有,直到Melvyn Douglas从椅子上翻了下去,然后你跟着激越起来;可是,她自己有意识到其表演是多么的滑稽吗?嘉宝也许不认为她在演喜剧,但那种状态成为了最佳的喜剧效果。另外,从始至终你盯着嘉宝的脸,看着其细腻的皮肤随着她说话、随着她标志性的柳叶眉,以及她乎明乎暗的眼神而魔法般地缓缓移动——这是走在时代最前面的喜剧表演,for all time!Ponyboy/文

[上一页]      [6]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彼得-塞勒斯-《在那边》

彼得·塞勒斯 - 《在那边》

  14. Peter Sellers - Being There (1979)

  彼得·塞勒斯 - 《在那边》

  这是喜剧大师彼得·赛勒斯银幕生涯晚期的电影,他饰演的Chance是一位头脑简单的园丁。自从主人去世后,他迷上了电视,脑子里全是电视里的画面和思想内容,但是,他却因此受到政客们的赏识,甚至成为了他们的顾问。这对与现代的高科技的社会是多大的讽刺!

  彼得·塞勒斯在影片中的沉静你是想象不到的,他的那种天真与无知、纯洁与愚蠢、呆滞与迟缓订造了整个电影的气氛。从头到尾,他的眼睛似乎都是望向着远方,好像在寻找什么,又好像在思考什么。而有时,他的眼睛却又是那么的无神,自始至终从来不变,对任何事物都不能集中注意力,除了电视。

  然后,你发现,其实塞勒斯的表演和它的外部世界分离得越来越远:外界越复杂、越病态,Chance就越显现愚蠢、单一。最后,导演的目的也达到了——人物和社会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塞勒斯把自己灵魂全部交给了Chance,他的沉迷与空洞将他营造出的气氛一直紧紧保护着,那里面是作为一个演员的能量(真正扎实、深不见底的演技)——仅仅是“being there”,在那里,与角色合成一个人。一代大师就这样安静的谢幕了。Ponyboy/文

[上一页]       [7]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劳伦斯-奥利弗-《理查三世》

劳伦斯·奥利弗-《理查三世》

  13. Lawrence Olivier – Richard III (1955)

  劳伦斯·奥利弗 -《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的发型(还有他尖利的夸张的鼻子)使得奥利弗看上去像一个小丑,更像《美女与野兽》中的野兽。但是,我打赌你不会花太多时间去注视他的外形,他开拓性的表演让你不敢相信他出演的角色,这位超现代的反派,出自莎士比亚的笔下(也许莎士比亚给理查三世的定位是一个不择手段篡夺王位的阴谋军事家,但奥利弗的创造力和入魔般的“行为”给她重新下了定义),而且目不转睛——被他死死的吸住。

  说到眼睛,理查三世眼珠始终都转个不停,无时无刻都在思索、计谋,或是在观察。他的表情瞬间变化,和其的语音一样跳跃度很大,加上他经常跑到镜头前来“勾魂”,和你通话,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妮可·基德曼在To Die For中表演方式的祖先。

  但是,当劳伦斯·奥利弗和你说话是在与你商量对策,一方面将心理的打算和你共享,让你接触他的阴气,另一方面,他细微的动作明显混杂着女人的柔气和妖气,比如对你眨眼,一手托着脸,或摸嘴唇;你说他邪恶得变态并不为过。

  理查三世被恶魔附体,分裂了他的人性。最后当他被一刀刀刺死时,变得象一个动物(我觉得像蠕虫)有节奏的在地上翻滚,仿佛那一刻,恶魔正离开他的肉体,也是最痛苦的折磨。这是独一无二的死法,理查三世的死法,劳伦斯·奥利弗的死法。

  最让我欣赏一场戏是当听见自己侄子开玩笑要骑在他肩上时,他转过脸,魔鬼表情再次浮在脸上——随着音乐一扬,死神般的眼睛狠狠地瞪着他侄子,黑影布满眼圈——感觉下一秒将无我灭境!这种最恐怖的神情竟然在这位清秀的莎士比亚演员脸上翻腾。Ponyboy/文

[上一页]        [8]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我的左脚》

丹尼尔·戴·刘易斯-《我的左脚》

  12. Daniel Day-Lewis - My Left Foot (1989)

  丹尼尔·戴·刘易斯-《我的左脚》

  如果把《我的左脚》分五段来拍,每年上映一段,刘易斯可以获得五座奥斯卡奖。这个最高难度的表演之一不仅使刘易斯登上了1989年影帝的宝座,还同时成为了一座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现在的影帝们很难重现刘易斯当年的辉煌。

  其实,丹尼尔·戴·刘易斯早已超出了技术性地对一位瘫痪的作家(《我的左脚》的作者)的刻画,他的(笑傲群雄的)肢体动作是如此的精妙,以至让人怀疑有一位高智商机器附在他的体内,按已经编好的程序为他来操作,使他复杂、精力充沛起来。不过,刘易斯的表演混合了敏锐的动作和灵活的头脑,不需要用力的拉出心弦,他的演绎比任何“占便宜的残疾人”都要感人。

  刘易斯坐在轮椅上会使你感到疲劳,你会为他鼓劲、为他担忧、为他惋惜,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刺向你内心深处。他产生的不仅仅是共鸣,更多的是很少表演能做到的“互动”,让人永远难忘这次特殊的经历。Ponyboy/文

[上一页]         [9]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达斯汀-霍夫曼-《午夜牛郎》

达斯汀·霍夫曼-《午夜牛郎》

  11. Dustin Hoffman - Midnight Cowboy (1969)

  达斯汀·霍夫曼-《午夜牛郎》

  使我们痛哭流涕的,不是在这首男性友谊颂歌的结尾处Rizzo脸上浮现出的死亡的梦——他最终的命运,而是在这个无法推知的破旧的世界上,他像我们展示的能代表全人类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这项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孤独的栖居在霍夫曼颓然、肮脏、抽搐的肩上。在他注视魁梧、愚笨、帅气的强·沃特在镜子前欢腾雀跃时的特写中,他所做的事简简单单地使我们震惊——一种即充满脆弱与温和、又感到巨大损失的对“焦虑”的表达。

  导演约翰·施莱辛格需要对以《毕业生》一夜成名的达斯汀·霍夫曼吃一颗定心丸,确定他能演好这位街头流浪汉。然而,用一颗卵石塞在一只鞋里(这样做挺有趣的),一个充满汗水的、像松鼠一样的面部改变,达斯汀·霍夫曼给了我们一个让人心碎的对边缘生活的描绘.他独特的声音永远在60年代的纽约街头回响——"I'm walking here! I'm walking here!"Ponyboy/文

[上一页]          [10]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i奧斯卡百部经典之五--《生活多美好》>

詹姆斯·斯图尔特-《生活多美好》

  10. James Stewart -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詹姆斯·斯图尔特-《生活多美好》

  《生活多美好》又名《风云人物》,它是Jimmy参加二战回国后所拍的第一部电影。扮演多年的好人,这一次,Jimmy终于成为了伟大的人。由于身负太多的责任而时时被拖累,我们看着他渐渐对自己的梦想感到厌倦与疲惫,也渐渐磨掉了雄心壮志。直到有一天,他被拉进了一个他不曾存在的世界里,眼里只剩下绝望,但接着,他欣喜若狂地冲进了自己的家,大声叫喊:“Merry Christmas!”——和它拥抱的是斯图尔特最好的表演、最饱经沧桑的角色塑造——他自己,一个最普通的人、一个我们都想成为的人、一个……我们自己。

  Jimmy入戏特别深,以至于你很难找到其他表演来和他相比。从开头到结尾,我们能惊喜地发现自己早已置身其中,被Jimmy的情绪所控制。而当结尾,他被感动得无话可说时,他脸上一串串的瞬间却成为电影海洋里最值得珍藏的宝藏——这是一个极致。Ponyboy/文

[上一页]           [11]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丹泽尔-华盛顿-《马尔科姆X》

丹泽尔·华盛顿-《马尔科姆X》

  9. Dezel Washington - Malcolm X (1992)

  丹泽尔·华盛顿-《马尔科姆X》

  "Brothers and sisters, I'm here to tell you that I charge white men!……" 开篇马尔科姆不见其人的激情演说立马让你沸腾,结果,斯派克·李马上又让画面回到他年轻时候的状态。"Persuasive Speach"是文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艺术的一部分。最经典的Persuasive Speach应该属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而丹泽尔·华盛顿钻进马尔科姆这位与马丁同时代的第二伟大的黑人运动领导者的体内,释放一个个演说时,他的节奏、韵律、语调,甚至精确精妙地插入幽默等等,会使你感觉他与马丁的风格完全不同,但是效果相差无几。

  伴随着所有人对这部影片能取得巨大成功的期待以及公众对这位传奇人物一生的争论,华盛顿静悄悄地走入马尔科姆X这一角色,同时,形成了一种极度庄重、严肃的表演。华盛顿知道如果这部电影要成功,他必须把它负在肩上——在开拍之前,他清掉了所有其他的工作日程安排,并停止吃肉、喝酒(因为马尔科姆是穆斯林领导人)……斯派克·李曾说过:“此前有几个不同版本的马尔科姆X,而丹泽尔·华盛顿把他们全部容集在一身。”

  在马尔科姆还是小混混的日子里,华盛顿展现出标准的油滑与残忍;当他成为一位黑人民族主义者兼穆罕穆德的伊斯兰(穆斯林)教部长领导人时,他就像本人一样强大、有支配力、让人信服;而在他进行朝圣之后,华盛顿带着悔意陷入沉思(影片给了他的眼睛很多特写,大多时候他的眼神略带冰霜,那是一种不信任、愤怒与控诉),霎时间,他看上去像一位天使。Ponyboy/文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杰克-尼科尔森-《最后的任务》

杰克·尼科尔森-《最后的任务》

  8. Jack Nicolson - The Last Detail (1973)

  杰克·尼科尔森-《最后的任务》

  经常听人们说“杰克·尼科尔森终于得到了他的奥斯卡了”,没想到,这句话说得如此有理,因为,无论是《飞越疯人院》,《唐人街》,《闪灵》,《蝙蝠侠》,《至善至美》,《关于施密特》,还是最近的无间道()风云》,他的风格全部源自70年代最被低估的电影之一——《最后的细节》——在此之后,不仅这种风格的公路片彻底消失了,而且杰克·尼科尔斯对角色如此干净、毫无累赘、毫无间距的感触、接触和体验也再也看不见了。

  尼科尔森是一位能驾驭任何指派角色的演员,并且,最重要的,他能让观众信服他表演中流露的粗陋荒凉、严酷赤裸的现实,令谁也无法回避。《最后的任务》中的尼科尔森是愉快、恼怒,但最终无奈的;作为海军的他接到了一个“押送”一位无助的海军去监狱的任务。尼科尔森扮演的Bily “Bad Ass”和两年后的《飞越疯人院》中麦克默菲的性格很像,都是“bad ass",硬朗不屈,愤世嫉俗、易怒、喜欢惹是生非;但人们却非常喜欢这两个“反英雄”形象,因为尼科尔森的温柔、对他人的关爱让人意想不到的真诚。他轻声的"Mule"说话,把他完全当成一个孩子。当你看到押送官和犯人的关系变得不同寻常时,尼科尔森其实早已成为了"Mule"的亲人——像父亲,更像一个哥哥。此外,与《无间道风云》中的黑帮老大一样,尼科尔森在这里把所有机智锋芒的台词变成让人捧腹的笑料;当他笑起来像大力水手“波派(popeye)”时,我们发现在他刚硬、玩世不恭的气质下藏着一颗善良的心。从此,一根隐形的线把我们和故事中的人物牵了起来。Ponyboy/文

[上一页]             [13]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加里-格兰特-《美人计》

加里·格兰特-《美人计》

  7. Cary Grant - Notorious (1946)

  加里·格兰特-《美人计》

  格兰特和英格丽·鲍曼,扮演政府特工Devlin和社会名流Alicia,在希区科克的巅峰间谍惊悚片中面对面交锋。她像蝴蝶一样漂浮、像蜜蜂一样蜇人;他使用丝绒手套,偏心地向她吹过一阵风;她迷糊地沉浸于爱情中;他缓慢的走来向她暗示——在人群当中,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受束缚的女人、一个酒鬼。

  格兰特——温文尔雅、久经世故、无甚忧虑、胸有城府,使得Devlin对Alicia的精心细致的“攻击”显得如此残酷,也使得他对她强烈的欲望、渴求变得无法承受。花掉一位领导式人物扮演有着含义清晰的文雅、魅力、受人敬重的内核,以及满身是伤的痴汉,但最终得到了自己的女郎。

  借用一个摇曳闪烁的现实,格兰特展示出眼花缭乱喜剧表演,但是,希区科克在他们一起合作的五部电影里强调了格兰特的黑暗面。然而,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像这部包裹着残酷爱情的惊悚悬疑片一样有效,以至让我们迷失在了反间谍的紧急关头。格兰特的“步伐”从未如此收敛,从未如此精准,也从未有如此出奇的整体感——冷?不!是炽热的情感从未真正喷射出来!Ponyboy/文

[上一页]              [14]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费-唐纳薇-《唐人街》

费·唐纳薇-《唐人街》

  6. Faye Dunaway - Chinatown (1974)

  费·唐纳薇-《唐人街》

  等待时髦、脆弱女性的爆发是作为电影持久的兴事。费·唐纳薇在那个黑暗的“手段”(指的是别人的)上建造了让人无言的生涯巅峰——她的崩溃是后现代派美国电影的标志性、象征性的瞬间。

  这个诠释生涯中最关键、最顶级角色的任务是唐纳薇差一点就失去了的。当时她和“超级女人”简·方达并驾齐驱争夺这个角色,但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第一选择最后还是脱颖而出。紧张在电影设置的环境下是无与伦比的,联衔主演杰克·尼科尔森称她为“深度畏惧的唐纳薇(The Dread Dunaway)”——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空气中施了魔法……

  唐纳薇奉献出的不仅是被损毁过得天真,还有无穷尽的妥协、顺从——推动影片后半部分前进。在暗流涌动的气氛中,她的身体小心翼翼的在周围实在的压迫、中部狭隘的空间中摇摆,不能错任何一步——她的秘密在不安、不信任的神情中隐藏完好,但又似禁不住压力而时刻都可能泄出。Mulwray夫人的形象、风姿、习惯被唐纳薇毫不“出轨”的保持到最后,就像她的整体表演给人的那种被强大力量所压迫的感觉——从不破碎。她在建造“神秘”这一人物身上的关键词时,让你猜不透她;但唐纳薇提前放出了一种情绪、状态与暗示,告诉了我们那些压力是恐怖的,且一旦秘密揭出,观众必将随着她一起崩溃。Ponyboy/文

[上一页]               [15]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贝蒂-戴维斯-《彗星美人》

贝蒂·戴维斯-《彗星美人》

  5. Bette Davis - All About Eve(听歌) (1950)

  贝蒂·戴维斯-《彗星美人》

  “白兰地”+“砒霜”+“鸡尾酒”,这些就是贝蒂·戴维斯对一位盛气凌人、傲慢自负、四十多岁的百老汇“戏院夫人”的描画。从始至终,戴维斯诙谐风趣地自嘲从未停过。戴维斯很乐意地同意出演Margo这位与众不同的角色——毫无吸引力的情感像嫉妒、尖刻、自私和欲望(占有欲)——她的“乐意”中夹杂着怎样的一种莫名的但鲜美可口的鲁莽——并使其变得一边倒的滑稽?戴维斯的Morgan是音乐与火团——你能随着她顺畅的行走,但霎时,被她突然得来袭所惊呆,然后呼吸停住,只剩下灿烂辉煌的火花还在眼睛里跳跃。

  每一秒钟,戴维斯的五官都在动;而更有特点的是,每一秒钟,她都在吸烟,仿佛这是她的后盾一样——吸烟不是为了抒发情绪,也不是一种习惯,而是她的欲望,她想吸烟。这一难能可贵的细节把Margo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且使她每次看上去就像携带者一缕烟,魅力立即显现出来。

  全剧,戴维斯最出色的地方当数那场名流汇聚的Party戏。从那句史上被演绎的最经典的台词开始——喝了太多的酒,从Eve的行为中醒悟过来,并沮丧于40岁的生日,她说承认自己的年龄就像“脱掉了所有的衣服”,接着她看着Bill,尖酸地说:“"Bill's 32. He looks 32. He looked it five years ago. He'll look it 20 years from now. I hate men.(Bill 32岁了。他期盼32岁,他5年前就展望32岁。20年后他又会重温自己的32岁。我很男人)"——无懈可击!

  1950年绝对是影史上女演员实力最强,竞争最激烈一年。朱迪·霍丽德(《生于昨日》)最终击败葛罗丽娅·斯旺森(#51《日落大道》)和贝蒂·戴维斯被所有除“霍丽德迷”之外的人垢后。三个人当中,谁演得最好其实最容易判断,但奥斯卡做出这种决定也是有原因的:《彗星美人》中也被提名女主角的另一位演员Anne Baxter与戴维斯一起被残酷分票。此外,戴维斯早在1938年就已成为两届影后了。Ponyboy/文

[上一页]                [16]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罗伯特-德尼罗-《愤怒的公牛》

罗伯特·德尼罗-《愤怒的公牛》

  4. Robert De Niro - Raging Bull (1980)

  罗伯特·德尼罗-《愤怒的公牛》

  无数人心中最伟大的表演,毫无畏惧的表演。

  为了演好肥胖、年迈的杰克·拉莫塔,德尼罗增重了将近60磅。在最后,如果你有意去比较拉莫塔年轻时的性格与风度,会发现之间有深渊般的差距。在《愤怒的公牛》的对话中,很少有表现拉莫塔人格与内心情感的内容,但德尼罗的表演足以不言而喻,让你心里明白。此外,拉莫塔这位极端复杂的“朋克式”人物,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使自己都麻木的嫉妒和强烈的性危机感。以上种种使得德尼罗的这次出镜成为史上难度最高的表演。

  相对于“情节剧”来说,《愤》更像是“人物剧”、“心理剧”。而这一切的根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来的“Madonna-whore complex”——对于拉莫塔来讲,女人是不易亲近的、处女般的理想状态,直到被肉体所玷污,她们就变得备受质疑。在电影中,拉莫塔幻想自己妻子Vickie对自己的不忠始终折磨着他。每句话、每一瞥都被他的详细查询所扭曲。他从来都没捉到她,对她的“击打”就像真正施过暴一样;他唯一的证据就是自己的怀疑。

  无论他是凶猛残暴、肌肉发达的拳击手,还是“肢端肥大”、严重超重的主持人,德尼罗仅仅是拉莫塔——一个行为源于动物的本性,并且,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这方面来讲,他的每一个反应都是迟钝生硬,发自肺腑的“人”。当然,德尼罗也只是一位演员,是一位巧夺天工地创造出一只野兽的演员。但是,无论他在拳击场上与对手对话,还是直接表示怀疑——用他小而亮的眼睛盯着别人,都是痛扁对方前的序曲,没有任何假装的成分。Ponyboy/文

[上一页]                 [17]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阿尔-帕西诺-《热天午后》

阿尔·帕西诺-《热天午后》

  3. Al Pasino - Dog Day Afternoon (1975)

  阿尔·帕西诺-《热天午后》

  这是阿尔·帕西诺继他在《教父2》(#18)中的“黑色表演”后第二次入榜。

  当阿尔·帕西诺和那位自称是“被困在一个男人体内的女人”通电话时,你突然真正体会到了“入戏”的概念和意义——他是如此的自然、闷热、精疲力竭,你甚至想冲进去告诉他:“放轻松,Sonny,这只是一部电影!”

  扮演一位笨手笨脚的银行抢匪(为了付男友的变性手术费),阿尔·;帕西诺将自己变成了一位只有母亲才会喜欢的“孩子”,但是,奇迹般的,所有看过《热天午后》的观众都爱上了他。导演希德尼·鲁迈特希望演员能越接近Sonny越好,所以,那将会使非常“怪诞”但不会特别忿怒的表演。然而,帕西诺(!!),将人物玩转于掌心之间,将整个世界旋转了一番,将“温柔”、“可爱”、“暴躁”、“可惧”这些毫不相煎的元素变成脚下的平地,在上面任意行走。

  阿尔·帕西诺大摇大摆的在持枪的纽约警察面前行走,在银行里慌张的维持现状、“照顾”人质,他的天真、傻气、善良和爱心在他街头小混混的打扮、语言和动作下直接流进观众的心里,那种震慑与感动不言而喻——尽管外面的社会与其他所有人都是肮脏的。没有任何夸张、没有任何转变、没有任何升华,帕西诺把Sonny这位真实人物(1972年的真实事件)实实在在的扎根在地上,在这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他的梦永远地破裂在了那个空调坏掉的下午,只剩下他那最杰出的表演使我们产生的共鸣

  最后,Sonny被抓获,帕西诺的眼睛包含了所有内容——百感交集(让人心碎)——就在一分钟内,他的表演(层次)被分割了几千层;一分钟,仿佛过了33年;33年,仿佛如今仍在回荡,把我们带回到那个下午。Ponyboy/文

[上一页]                  [18]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苏菲的选择》

梅里尔·斯特里普-《苏菲的选择》

  2. Meryl Streep - Sophie()'s Choice (1982)

  梅里尔·斯特里普-《苏菲的选择》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像梅丽尔·斯特里普这样的演员统治了好莱坞整个80年代。从1981年的《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acn Lieutenant's Woman开始,在第二年以《苏菲的选择》顺利摘走奥斯卡,接着1983年的《丝尔克伍德》(#40)、85年的《走出非洲》、87年的《紫苑草》Ironweed,一直到88年的《黑暗中的哭喊》A Cry in the Dark,她几乎每年都被奥斯卡提名(虽然作品都不是顶级的经典)。她的表演自然纯朴,每一出戏都讲究从内心出发,每一次看她的表演就等于多增加一份阅历,而《苏菲的选择》会让你懂得“演员”的定义。

  每位欣赏过《苏菲的选择》的观众,在影片放完后都被震住了。这次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不同于我们在《猎鹿人》、《曼哈顿》或《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所见到过的。她更加丰满(塑造)、愉悦,甚至性感,并且在告诉Stingo自己的过去之前显得十分活跃、兴奋。在台词方面,梅丽尔·斯特里普熟练地运用在拍戏前辛苦练习的波兰-德国口音,醉人的想让你上去和她拥抱。

  影片中,很难有任何情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没有接触到的。并且,我们很难意识到她的极限。对于着这种最真实、最不装腔作势的表演,我实在很难长篇大论——她是需要去直接感受的。

  阿尔·帕西诺在《热天午后》里的表演很有层次;而梅丽尔·斯特里普,把有着一张被大屠杀惊恐的脸庞和经受作为生还者罪责、内疚的折磨的表演,分成更多层,以至于超越了自己的艺术。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苦难到在一段反复无常的出轨事件中对重生的希望,在她那抽搐的脸上和对人性弱点的接触中,斯特里普钻进痛苦的深渊,并完成了最艰难的事——把它展现给我们,使我们明白,苏菲永远无法逃离她的过去。Ponyboy/文

[上一页]                   [19]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斯卡百部经典之五--马龙-白兰度-《码头风云》

马龙·白兰度-《码头风云》

  1. Marlon Brando - On the Waterfront (1954)

  马龙·白兰度-《码头风云》

  导演伊利亚·卡赞描述Teerry Malloy为“一个愚笨、天真,作了可怕的事情而渴望补救的孩子”。不管卡赞得到了怎样的个人共鸣和人物特征,白兰度使得这位魁梧平易的年轻人“讨伐”一些更深的东西。

  伴随着最少量的炫耀和大惊小怪,携带者最大量本能的电影实践知识(从1950年到1953年的实践,白兰度达到了他的巅峰),白兰度使自己看上去像一个未受教育的码头工人,并把脆弱与痛苦赋予外形来质问作为人的价值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目的——你能看见他灵魂的伤口。

  白兰度的从幼嫩无知到反偶像崇拜者的进化,以及后来在码头上的“跌绊”让你觉得他的表演之“大”,“大”的已经超越了荡气回肠的感觉——只因为他给自己的表演做了完美的铺垫:顽皮、叛逆、违抗、渴望、困惑,以及愤怒,一切使得Malloy成为白兰度生涯中最成熟、行为最专横的角色。

  有什么还能比帕西诺,斯特里普表演的层次更多,每一秒钟的差别更细微?那就是白兰度和他的哥哥在那辆出租车里那场影史传奇式的戏。当他的哥哥绝望的拿着枪指着他,他文雅地、悲伤地把枪移开,低语道:"Charley, Charley……(这里省掉影史最经典的台词,留到以后使用)It wasn't him. It was you."银幕表演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

  影史上有如此多的经典场景(Scene),那些都是导演一手“凑”成的。然而,在《码头风云》中,马龙·白兰度占了绝大部分功劳,上述的场景就是一例(而且,我敢保证是可以进影史前十的)。还有一处,当白兰度与Eva Saint在公园里散步时,Eva手中的手套突然掉到了地上,然后,伊利亚·卡赞告诉其他人继续拍,别停下(因为不在预料之内)。接着,你看到白兰度捡起她的手套,一边“玩弄”这手套,一边自然的表演(我们也要感谢Eve Saint巧妙的配合,最终她获得了奥斯卡女配角奖)。这场戏时50年代最经典的爱情戏之一,而白兰度的创造性(我们在《欲望号街车》里已经见识过了)在这里发挥到极致——“掉手套”影射出了Eva的心理,“玩手套”表现了Malloy的性格——没有白兰度,电影会失色多少啊?!

  多年的观影经历,白兰度在《码头风云》中的表演是在我看过的所有电影最好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无论后来者和所有演员是多么优秀,都没有任何人能超越他所设下的标准,只是,白兰度在这里揭开了表演最伟大的一面——无数人将它继承!Ponyboy/文

[上一页]                    [20]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