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综艺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综艺新闻《中国歌剧市場离兴起还有多远?》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5-06-25  
摘要: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西方,有让人倾慕的歌剧传统,有无数令人敬仰的艺术殿堂。中国,有歌剧制作的新鲜血液,有让人羡慕的年轻市场。艺术规则、市场规律如同程序员,合力规定了一部歌剧的正确打开方式。不久前国家大剧院第七届世界歌剧论坛上,中西再一次观点对撞,为日后的中国歌剧创作交汇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联合制作解成本高昂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歌剧艺术走到今天在西方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作成本高昂,票房收益因此受到牵制。

  “今年5月我到法国巴黎歌剧院进行交流的时候,歌剧院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对高昂的成本感觉压力很大。”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说,“30年来,制作同一部歌剧成本现在要增加10倍。事实上,意大利去年13个主要歌剧院大概有8个亏损,其中罗马歌剧院负债4000万欧元。大家也知道2014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就为了艺术家工资的问题闹出了劳动纠纷,最后把这样的一种尴尬不得不面向媒体。”

  那么,歌剧制作高成本的难题如何破解呢?

  “从欧洲的状况来看,基本上是通过联合制作这一方式来解决目前资金上的压力,在欧洲无论是巴黎歌剧院还是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包括英国皇家歌剧院,现在广泛采取联合制作,使得演出的场次增加,演出的成本相对减低,在欧洲还有一个交通运输的便利,所以这样的联合制作被大多数歌剧院接受。”张哲说,“上海大剧院近年也采取这样的方式,和欧洲的著名歌剧院联合制作经典歌剧,比如上海大剧院和奥地利萨尔兹堡音乐节联合制作了《波希米亚人》,和英国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了《曼侬·莱斯科》,目前正在跟欧洲大歌剧院继续商谈联合制作经典歌剧这样一运营模式,应该说整个制作的效果相当好。”

  “对于联合制作,我感觉从欧洲的角度来说,可能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演出场次;而对中国歌剧院来说,恐怕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联合制作,把原本自己没有能力来制作的一些新歌剧在国内加以推广。”张哲表示。

  新人进场解观众老化

  制作成本飞涨的同时,歌剧观众老化趋势日渐凸显。据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披露,从2002年开始该剧院的票房收入在不断下滑,受众基本上为60岁以上人群,“我们出访各个国家的歌剧院,也发现观众年龄的确偏大”。张哲说。曾有多国演出经验的著名歌唱家和慧也告诉记者,“站在台上看过去,基本上是白发苍苍”。

  观众老化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原创新作很难对“资深”老观众们的胃口。“现在世界上的歌剧制作基本分两类,一类是经典歌剧,就是通常说的30部经典歌剧。世界各大歌剧院反复在做,有各种导演的版本。另一类就是原创新歌剧。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歌剧院是以制作经典歌剧为主要任务,而新创歌剧很少。主要原因就是新创歌剧很难经受口味日趋挑剔的观众的考验。”张哲说,“所以,目前欧洲歌剧制作还是以复排经典歌剧为主,去年大都会歌剧院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得不把原来准备要演出季安排的新创歌剧、比较冷门的歌剧删掉4部,以便把经费集中起来排演经典歌剧。”

  泰国曼谷歌剧院院长桑涛·苏利库介绍,“在吸引新观众方面,曼谷歌剧院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把传统歌剧放在当代东南亚的背景下,歌剧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了。”苏利库说,“比如我们做了泰国版的《奥赛罗》,这是100多年前就有一个翻译的作品,当时的制作者把该剧背景放在了当时的佛教背景之下。那时剧中的阿拉伯商人第一次到达东南亚的地区,产生了文化冲突,这让当时的观众非常有共鸣。” 苏利库介绍。另外一个经典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作品虚拟了一个小村庄,将故事放到当代。“经过这样的微调,有很多观众起初并非歌剧观众,他们可能一开始不怎么看歌剧演出,但是经过改编本土化后,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我想这更适用于亚洲创作背景。”苏利库说。

  反观中国市场,面对歌剧的未来,要完成国内的歌剧普及和市场培养任务同样艰巨。“尽管世界歌剧发展400多年,但是我们中国歌剧发展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补课’的状态,所以当西方的歌剧团到中国演出,他们会发现中国剧场里有很多年轻人,于是会发出赞美,甚至由此推断‘世界歌剧市场以后可能在中国了’,而实际情况是观众们还远没有把进剧院看歌剧视为必不可少的文化消费,很多人对歌剧的欣赏还仅仅停留在这个去欣赏一些咏叹调上,而不是对歌剧的剧情和整部歌剧产生兴趣,所以我们要不断培育市场和观众,使得更多的观众能够熟悉了解世界的歌剧,能够走进剧场观看歌剧。”

  合理规划解运营难题

  在中国歌剧历史相对短暂、歌剧市场并不广阔、歌剧土壤不算肥沃的前提下,成本与观众的探讨最终都将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歌剧的可持续发展。国内歌剧制作的模式,到底能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模式?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这些年有着非常成功的实践,歌剧制作的水平,包括我们的生产能力和效益上升都很快。需要考虑的正是如何能可持续。制作水准不下降、制作规模和生产能力不下降,还能实现预算平衡。并保证在这三个方面进入一个相对常态化的态势,可以说大剧院已经探索出了一个模式”。

  作为新兴剧院,国家大剧院从2007年底开始运营以来,每年政府补贴只有30%左右。“在我跟西方剧院交流后,我发现这个补助是非常低的,欧洲歌剧院比如罗马歌剧院都是在70%。美国剧院的补助也很低,他们主要靠赞助和票房收入。我们在保障制作水准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控制制作费用,实施低成本策略,从而增强剧院整体运营效果,确保歌剧制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陈平说。

  目前,国家大剧院的制作成本大概保持在西方制作成本的1/5-1/4,“实施低成本策略,重点是根据剧目的题材、体量、风格等加强预算管理,从方案设计到演员谈判,再到排演组织,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精打细算”。陈平认为,实施低成本的关键在于熟悉国际歌剧制作市场,比如不同的主创、歌唱家在行内的薪酬。“以前艺术家来亚洲的演出费用平均比欧美要高两三倍,来到中国就更没有标准了,特别是国内一些哄抬演出价格的行为,使得这个市场特别不规范。国家大剧院通过提高品牌影响力,使得外邀艺术家的高价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在基本保持在欧美的1.5倍。正是由于低成本策略的实施,国家大剧院制度在保障艺术水准持续上升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制作费用。试想,没有低成本的运作策略,国家大剧院也是不可持续的。”

  通过准确把握歌剧制作的方向和战略,把西洋的歌剧制作与中国创新结合起来,把引进全球歌剧资源和培养中国力量结合起来,把完善歌剧体系和推广结合起来,把舞台演出和观众培养结合起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可持续歌剧制作模式,为歌剧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责任 张晶雪 )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