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银河演员网,  »会员注册/登录 手机版|APP下载|本站导航|设为首页
银河演员网LOGO
影视新闻新闻首页|演员新闻|影视新闻|综艺新闻|八卦搞笑|今日更新|新闻月榜|新闻总榜

影视新闻《今日武校:南拳北腿应犹在,只是"江湖"改》

来源:银河演员网(本站编辑)   时间:2014-09-22  
摘要:一部电影催生的功夫教育产业 上世纪80年代是功夫电影的黄金时代。《少林寺》1982年在内地公映时,票价一角,累积票房竟达到1亿以上,在香 是最令郑跃峰耿耿于怀的事。而中国功夫未能进入奥运会常设项目,也令他遗憾。究其原因,郑跃峰表示:"你看跆拳道,拳、踢腿、蹬腿,很简单,打
欢迎圈内人士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或者登录本站自己发布演艺相关新闻。

  在这个“江湖”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年代,习武之人常常感到与时代的尴尬错位,为武术而习武的人越来越少。为何习武?能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成为大批习武者的首要考量。

今日武校:南拳北腿应犹在,只是

▲登封市少林塔沟武校训练场上,学生们摆出“少林功夫”字样。

     (资料图片)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小草 实习生陈孟

  一部《少林寺》,十年武术热。

  上世纪80年代,热血青年怀揣“侠客梦”,催生了武术学校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也将武术带出深山,推向世界。

  30年过去,武术热落潮。

  冷兵器时代远去,侠客梦碎。功夫何用?成为悬在每位习武者心头的巨大问号。

  武术热、国学热……一波波热潮背后,难掩功利色彩。

  当“传统”遭遇现代性困境,“国粹”们如何才能摆脱功利化阴影,真正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值得我们深思。

  这是刘化海一家第一次踏上中原大地。

  从成都到郑州,20多个小时的火车车程,再坐上郑州开出的大巴,在郑少高速上奔波近一个小时,刘化海和妻子带着8岁的儿子,花费整整一天,辗转一千多公里后,来到嵩山脚下的登封市。

  刘化海心中曾有个武术梦。1982年《少林寺》热映,他也像当时的许多少年一样,幻想布衣芒鞋远赴他乡,只身踏上习武之路。而30多年后的今天,他携家带口来到登封,却是因为顽劣的儿子难以适应学校生活

  “来学学规矩,吃吃苦。多门特长,以后还能派上用场。”看着儿子撅上天边的小嘴和妻子溺的目光,刘化海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在网上看到登封市几所武术学校的招生宣传,决定趁着暑假为儿子报一个短期武术班

  和刘化海一样,坚信武术具有锻炼精神、磨炼意志功效的家长不在少数。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习武者云集,让这座嵩山脚下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化身为如今庞大的“功夫王国”。

  从登封市区沿207国道一路向北驶向少林寺,挂着“少林”字样的餐厅超市随处可见,仅武术学校就有十余家。依托“少林寺”在功夫世界的号召力,这座拥有65万人口的县级市每年吸引百万游客的同时,催生了一大批传授少林武术的武术学校。现如今,登封市43所登记在案的武校共有近8万名习武者,涵盖了从幼儿园到大专的完整教育体系。

一部电影催生的功夫教育产业

  上世纪80年代是功夫电影的黄金时代。《少林寺》1982年在内地公映时,票价一角,累积票房竟达到1亿以上,在香港上映时也创下当年的功夫片票房纪录。电影聚集了全国武术界精英,打斗场面一镜到底不用替身,真功夫实打实的魅力倾倒无数观众,未满20岁的李连杰也成为继李小龙、成龙之后新一代功夫巨星。

  在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中,《少林寺》、香港功夫电影、金庸武侠小说,掀起了全国范围内持续近十年的武术热潮,是80年代重要的文化记忆。在信息匮乏的时代,受到影视文学作品影响,一批批热血少年扒火车、蹭汽车甚至徒步来到心中的武术圣地少林寺,幻想习得一身本事,体验电影世界里的快意恩仇。少林寺小龙武院院长陈同川至今清晰记得当年一则流传甚广的笑话:有人问一位离家出走投奔少林寺的少年,为何习武,少年毫不犹豫地答道:“为了报仇。”

  塔沟武校校长刘海钦当时住在少林寺山门前不远的塔沟村,生于武术世家的他,自记事起便和兄弟三人跟随父亲刘宝山习武。在他的回忆中,慕名而来的武术爱好者在山门前徘徊,四处打听哪里可以学到正宗的少林功夫。可寺内僧众收徒严格,爱好者们便逐渐汇集在周边村镇的老拳师门下。身为“少林十大拳师”的刘宝山自不例外,随着学员渐多,家中难以容纳,他向生产队租借了一块不足三分面积的打麦场和3间茅草房,延续着家族庭训、师徒传承的传统模式,成为登封最早的私人武校之一。

  当年登封武术界充满着“江湖”义气与理想色彩。现任塔沟武校总教练的刘海科曾带队参加登封首届散打比赛,没经历过正规散打训练的7名学生连护具都不会使用,在比赛中全部失利。大批学员收拾行李,投奔成绩更好的学校。强者为尊是武林唯一的生存法则。刘海科一咬牙,揣着干粮辗转各地,学习散打技法。为训练,他带着学生一趟一趟攀达摩洞,陡峭山路仅用30分钟往返全程。“现在想想,真不知怎么上去的。”第二年的比赛中,他带队的6名学员领回5块金牌。

  登封市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郑跃峰这样总结武术热潮带来的影响:“《少林寺》播出后,历尽战乱浩劫,被迫沉寂千年的少林武术迎来了突然性的爆发。”当时他还是少林武术体校的一名在读学生。1981年成立的少林武术体校,经过层层选拔,第1批仅有21名学员。在《少林寺》公映后的短短1年内,已发展到三四百人规模。

  当时的体校校长梁以全租用了嵩阳书院生产大队留下的六孔破窑洞,学生们挤在窑洞里,红砖铺地,两个人一领苇席就是简易床铺,一过就是一年。冬日严寒熬不住,梁以全带着学生上山割草,铺在苇席下取暖。练功场由教职员和学生一锨一锨抛挖、整平。一两个月才能洗一次澡,晚上睡觉甚至有老鼠在头上窜来窜去。艰苦的条件并未浇熄学生们的热情:“没人喊苦,反倒磨炼意志,造就了一大批武术人才,活跃在登封武术界。”

现代武术教育,难寻传统“味道”

  年届六旬的郑树基拳师随身带着盖满签证章的4本护照,30多年间辗转过50多个国家。长期出国表演、教学,让这位虬髯束冠、颇具古风的老者时不时冒出一两句小语种词汇。痴迷武术的他,练功房里堆满各类兵器,退休之年还在几所武校辗转任教,自觉“过得不赖”。独居的郑树基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电视书报都离他的世界很遥远,严苛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每日晨起练功,从未间断。

  在金庸小说中,功夫最过硬的是心无外物的老顽童。郑树基也觉得功夫得靠拳头说话,看的是随手振臂一挥里强韧的内家劲道,日积月累不可间断的身传心悟、时刻练习。郑树基的叔父也是功夫精深的老拳师,一生痴迷武术,可为人沉默,只顾埋头练武,从未迈出过村子一步,更别提靠武术吃饭。可活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们只认叫得响的名头、说得出的成就。

  在登封市林立的武术学校中,老拳师所剩无几。教练员大多是武校培养出来的业生,学员们练习统一的拳法套路和散打技术。一对一的口传心授被规范化的学校教育取代,段位、奖牌、成就,可供量化的现代竞技武术体系成为衡量武术实力的唯一标准。

  作为现代少林武术事业的推动者,郑跃峰却很乐观,“科学、理性、规范”是他喜爱使用的词汇。他耗时6年,创编《少林武术竞技套路》,认为只有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循序渐进,武术才能走得更远:“原生态的东西里需要糅合现代竞技武术的内容。舒展的招式,也更符合年轻的审美。口传心授的老方法有许多缺陷:当年少林寺院门前的少林寺村,门票处的塔沟村,相距不过1.6公里,一套拳的练法就不一样;每个拳师,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差异,练法不同、教出的学生也不同。”少林武术海纳百川的特点,默许了这些差异的存在。拥有400多项功法套路的少林武术,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体系,挖掘保护老传统固然重要,套路规范化在学校教育、武术运动推广上的优势也不容小觑。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地方政府不重视,导致少林武术未能选入国家武术竞技序列,是最令郑跃峰耿耿于怀的事。而中国功夫未能进入奥运会常设项目,也令他遗憾。究其原因,郑跃峰表示:“你看跆拳道,拳、踢腿、蹬腿,很简单,打分标准也明确。少林武术、中国功夫必须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才能更好地推广。”

“江湖”渐远,“功夫”何为?

  和《少林寺》同龄的《武林》杂志,曾经塑造了一代青少年对“江湖”世界的幻想。作为内地第一本武术杂志,《武林》因为连载《射雕英雄传》一炮走红,最高发行量曾达到350万册。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娱乐方式日渐多样化,武术热潮退去,红极一时的《武林》杂志在2006年宣告停刊。

  荧屏和书本营造出的江湖幻象,渐渐褪去成人童话的理想色彩,湮没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狂潮之中。武术世家出身的陈同川,至今还清晰记得父辈流传的硬气功神话:他的祖叔父手持一柄大刀、赤膊对抗强盗土炮,一炮轰过,未伤筋骨,只是胸前多了碗口大一个瘀青血包。肉身与土炮的对抗成为冷兵器时代最后的挽歌,旋即被现代军械的飞速发展吹散。

  陈同川父辈的时代,习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武术热中,习武是为了追寻侠客梦。在这个“江湖”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年代,习武之人常常感到与时代的尴尬错位,为武术而习武的人越来越少。为何习武?能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成为大批习武者的首要考量。

  陈同川介绍,上世纪90年代起,将武术作为就业敲门砖、将武校作为管教“不听话”学生的场所,想成为功夫明星,想学门“体育特长”得到高考加分……各种功利因素成为学生们选择习武的目的。

  近日,河南漯河高中高考加分乱象遭曝光,该中学共74位具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的考生获得高考加分,而其中41人为武术套路国家二级运动员。武术评审标准的泛滥也引人深思,仅2013年一年,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就有近400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占参赛总数近一半,800位参赛选手分为200组,每组4人中的前三名均具备申报资格。

  对考生和家长而言,习武是一条捷径。对武校而言,高考加分成为招生噱头。2001年公办学校两免一补政策广泛推行,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武校相对昂贵的学费、不甚明朗的就业前景致使大量农村学生流失,而这批学生本是武校的主要生源。

  山东、安徽等省份许多大型武校前些年就已纷纷倒闭。依靠“少林寺”这块金字招牌,登封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几大武校各谋出路,想方设法催动转型:从单纯的习武到增设文化课、培养文武兼顾的复合人才,再发展到以集团化形式出击,拓宽武术学校自身发展渠道,开设影视公司、武术器械厂、服装厂、驾校、足球学校、餐饮、酒店、影院、超市……遭遇招生瓶颈的小型武校更显无奈:老牌武校少林武术研究院仅剩几百学生,而仅剩几十名学生的嵩山少林精武院,已经将一间教学楼改为精武大酒店,另谋出路。

  行业整合其实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登封市出台发展规划,试图扶大扶强武术产业。当年的83所武校,几年间整合为如今的43所。为了维持招生份额,“武托”、学生贩子屡禁不止,一些学校教练、文化课老师身上压着招生指标,叫苦不迭。面对严峻招生形势下这些乱象,各大武校都不愿正面承认。

  跨界是无奈之举,但武校毕竟姓“武”,培养出高精尖武术人才是根本。在塔沟武校的招生大厅中,展示柜里摆满耀目的奖牌、墙上贴满滿奥运冠军大幅照片,工作人员津津乐道的是年年上晚,奥运、全运会开幕式的盛况……武术本身,反倒成为映衬辉煌的浅淡底色。

  作为国粹的武术,包裹在这些绚烂外衣之下,愈发难以显现自身纯粹的价值和分量。人们心目中以功夫论高下的那个“江湖”,已然渐行渐远。

来源:银河演员网新闻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本站推荐新闻
  • 推荐演员
  • 推荐影视演员表
  • 推荐艺人招聘
  • 推荐黄页
  • 推荐角色
  • 推荐商机

Copyright © 2013-2014 银河演员网(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298